近日,一则关于清华毕业生李龙在35岁再次参加高考,目标直指清华大学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16年前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的学霸,如今选择重走高考路,只为圆自己的医学梦。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李龙个人的坚持与勇气,也再次打破了“什么年龄应该干什么事”的刻板印象,可见“三十而立”并非人生的必选项。
人生似乎存在着一个社会时钟,即社会对个体在特定年龄阶段应完成某些生活里程碑的期望,这是来自社会和长辈的期许,也是从古至今所奉行的行为准则。《论语》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用38个字自述了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的更新迭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的“三十而立”被赋予其它的内涵,包括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就,以及成家立业等。
清华毕业生35岁再考清华的行为无疑是脱离了社会所遵守的固有人生轨迹,更有网友称其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挤占18岁高考生升学名额的恶劣行径。笔者认为,考不考得上尚且未可知,难道大龄考生就不配拥有被教育的权利吗?我们应当认识到,教育权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不受年龄限制,法律更没有规定参与高考的对象必须是年轻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法律通常保障了所有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
人生没有固定模板,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追逐梦想不该受到年龄和社会的限制。当初为了现实放弃理想,或因为贪玩没有理想,在“三十而立”的年纪恍然大悟自己喜欢做何事时,现在追逐也未尝不可。大部分人观念上接受教育和成就来源于兴趣,或不止于一条固定的路线,这才是教育体制的真正成功。
三十而立,是三十岁后知礼明礼,能自立于社会。这既不是经济上的独立,也不是家庭和事业上的独立,而是个人思想境界以及价值观的独立。知道了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也学会了对世界上纷纭复杂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应该摒弃年龄歧视和刻板印象,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追求。人生没有固定模板,“三十而立”也并非人生的唯一选择,敢破敢立敢追求,也能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http://www.dxsbao.com/art/6776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