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爱与想念,共赴春和景明的明天
——精勤讲堂听后有感
主讲人今晚的主题是“青”尽全力,“志”在必行。在讲到志愿服务的意义何在时,她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笑容——那一刻,不带一丝锋芒的温柔以及不含一丝退让的坚定在她的身上实现了最完美的融合。何为志愿服务?这个概念绝不可用功利的词句去定义。我想,爱与想念便是这一问题的极致解答。
“不能让亲情的缺失蒙蔽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不能让大山、湖海阻挡了他们探索世界的目光。我想我能做的还有很多,可以召集更多的同学们加入这项活动。我想成为这一束光,让周围的人都温暖。”这是写在“蓝信封邮筒”公众号下的文字,我与它相遇在一个积雪初融的午后,裹着厚厚棉被的我在窗玻璃上哈出一口口白气,画上了一盏暖烘烘的小太阳。
信件带给乡村儿童来自远方的温暖,爱在坦诚且自然的河道中流向彼此。我的小朋友是一个害羞内向的孩子,总是畏惧表达畏惧心与心的接触,这一度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拉近我们之间本就无法消弭的距离。我曾去翻看她的个人资料,想要窥见她“铜墙铁壁般”的防御下隐藏的一丝柔软内里,却发现在“需要帮助时得到过谁的安慰和帮助”一栏,她的回答竟是空荡荡的沉默。
留守儿童现象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遗留性悲剧,他们或她们只能以无声的呐喊回应这本不该降临的苦难。但这不能成为孩子们被放弃的原因。我们在行动——微不足道的手信虽无法改变整个乡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命运,但只要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安慰与鼓舞、疏导与引领,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之而驱散阴霾,这些努力便是有意义的;情义深重的爱心包裹虽无法彻底根除乡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情感饥饿”结症,但只要可以告诉孩子们关爱和在意、温暖与想念常在,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之而心向阳光,付出便是有价值的。爱与想念藏在信件和包裹中,悄悄地跨越了万水千山。
信件带给乡村儿童广博的视野,知识搭乘和煦且轻柔的春风播撒在“心”的田野。一步步缓慢而坚定地叩响那尘封的心门,我想告诉我的小朋友,我并非是要快快地来又要快快地走,但却想给予我不求索取的陪伴和帮助。一封封书信承载对话,交托真心,腼腆的她终于从心门后小心翼翼地探出了头,对我娇憨地微笑。她有很多天马行空的问题——“教室里为什么会有那样多的摄像机?”“那么大的幕布,是不是每天都可以看电影?”“大学校园是不是有五个足球场那么大?”“图书馆是不是用书搭建的?不然怎么是书的海洋?”这些问题时常令我忍俊不禁,又时常让我难过悲伤。
教育资源的分配三三两两,最终能让乡村孩子攥紧在手里的终究是少之又少。如何改变既定的人生命运?如何书写个人的理想未来?这一问题成为了横在万千乡村孩子面前的一大拦路虎,也是为何我们党不断地强调“促协调,谋共享”,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优势资源共享、加强政策方案和财政经费支持、加大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力度等等;这也是为何有更多像张桂梅、刘艳梅等优秀教师,不惧“悬崖百丈冰”,选择作那“时代的燃灯者”,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跨越山与海,去遇见大山的孩子,去遇见他们对世界的渴望,去遇见独属于他们的美好明天。
我始终相信爱和教育是改变人生最本质的力量。作为一名学习中的师范生,我期望能够循序渐进充实本身,理论层面丰富专业知识,实践领域提高专业技能,日后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坚守教育热情和育人本心,传承师德精神,接续人才培护、文明传承、道德启迪之责任,点亮万千学生的心灯与前路。如同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进步中的中国青年,我期望自身秉持“把服务做好的较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放弃所谓功利之心、浮躁之气,以情感交换、奉献己身的最原始的“不理性”,助燃我最真挚的冲动与热情。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不过是亿万人中最平凡普通的一个,微小的个体,但无数人萤火之光,亦可比肩日月。将爱变成一种习惯,爱意汇聚成川,终将百川成海。所以请怀揣爱与想念,共赴春和景明的明天吧。
http://www.dxsbao.com/art/6751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