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它们足以支持人的一生,但是诗歌是美丽而浪漫的,它们才是人们生活的意义。在我们初高中做语文卷子时,常常会出来很多阅读题,挑选出来一些段落,出题问我们,它们是什么意义,作者在讲什么。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十分荒谬的,可能问题的答案连自己本人都不清楚,但出卷子的人就是规定了,这样的题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现实中的教育,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我们被送到学校,经过流水线般的改造后又被送出去,送到社会中成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个体是否过的快乐并不重要,社会只需要我们为它提供价值。
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是电影的主角老师跳到桌子上讲课,告诉学生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当角度不同的时候,想法就会不同,正如卢梭曾说:“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在电影中的男校这样压抑教条的场所中,老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静,让学生们富有激情,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含义。
电影中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尼尔,他是一个活跃的浪漫主义分子,但他出生在一个严厉的现实主义家庭中,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花光了钱才将孩子送到这所男校中读书。父母只希望尼尔能够好好学习,以后出人头地,尼尔自身的渴望不重要,能否能让家里风光才重要。尼尔参加了学校的话剧表演,因为做演员是他的热爱,但他的父亲强烈反对。尼尔最后还是坚持参加了演出,这次的表演相当成功,尼尔的父亲也在现场观看,但是谢幕以后他还是对儿子大发雷霆,还要把他送到十年制的军校中读书。尼尔明白自己已经无法抵抗父亲,他也不想去军校读书,于是他只能选择自杀。我认为尼尔的悲剧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在这个群体中,尼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分子,他最渴望自由,但在专制的家庭中,他是最得不到自由的人,他活的痛苦而又矛盾。很显然,电影中的手法是夸张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辞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父母的生活不如意时,便会把愿望都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这样的心理是十分可悲的,动嘴永远比自己行动更简单,他们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以后从事自己想要的行业,我不觉得这是爱孩子,这只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人生。正如蔡康永曾说过:“我的这辈子活的烂透了,可有什么权利把责任推卸给下一代呢?所谓活在当下,不是让我们活在来生,更不是把一切寄托到孩子身上,下一代有下一代自己的人生,我要做的是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不要把责任都推给下一代。”我希望以后当我成为家长时,即使孩子的生活不如我自己的意愿,我也希望孩子能够真正做一些自己喜爱的事情,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http://www.dxsbao.com/art/6673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