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想找点书读读,所以我选择了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淮南子》。从图书馆借阅后,精读了里面《原道训》、《泛论训》、《道应训》、《兵略训》、《主术训》、《泰族训》这六篇。
为什么会选择这本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书?我觉得是老师在讲课时屡屡提到它,说它里面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一下子引起作为故事爱好者的我的注意,就跑到图书馆借下了这本书。
初读时,我从序言看起,同时从其他典籍上找到关于本书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有史料记载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而参与编著此书的,一般采用高诱所写《淮南鸿烈解序》中的说法——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后世统称为“八公”),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
翻阅正文前,内心其实还是很忐忑的。因为我从小就非常害怕文言文的,头痛那些晦涩难懂的表达,也讨厌呆板的说理论道。但努力耐下性子,打开第一卷《原道训》,探索着其中的内容。一段一段、一页一页……不知不觉间就读完了好几卷。里面的词句并不繁复,几字便为一句,两三句便为一段,用词简洁明了,不用再花很长时间去翻译理解;一句理论性话语后会紧跟许多个例子,用最熟悉的动物、神话人物、日常行为来进行解释,让“门外汉”也能有所了解;每卷有各自的中心话题论点,论证是从许多个不同方面入手、层层推进,最后又回到论点本身,呈现“总-分-总”的结构状态,每一卷都形成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
再次精读后,其实最令我深思的是本书的内容选择。
一般来讲,内容都是著者立场的表达。处于西汉初至西汉中期的转变期,国家意识形态争论的焦点落到了是主张尊王攘夷的儒法家,还是主张因循旧制、“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上。淮南王刘安支持的是后者,而且在史书上对他夺位的想法有着明确记载。
那么在书中仅抒写“道家”思想,借此获得世人的更多支持、在皇权争斗中增加自己的砝码,难道不好吗?可实际却是:
《淮南子》著录共分为内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在后世被划为杂家代表作。书中,有着先秦法家如出一辙的思考:《泛论训》说:“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民主,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是也”;有着兵家一样对武力的独特见解:《兵略训》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并指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主张修政于境内,使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还有阴阳家、墨家等多种思想的体现。
而儒家的出现次数仅次于道家:可以在《本经训》看到儒家天人感应的整体观学说“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指出人生活在宇宙间,和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也能在《泰族训》中寻找到董仲舒关于人性主张的思想痕迹……
那刘安他们为什么要提及其他思想,甚至是高频率地点到“敌对”的儒家呢?
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却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进献于朝廷。所以有人猜测是刘安兵败后,没人再敢替他发声、只支持道家,于是在文中继续添加别的内容、尤其是推崇武帝所喜爱的儒家思想,从而逃避杀头的可能。
但我并不赞成这个想法。我认为他们是真正欣赏其他学派中出色的理论道义的。投于皇家之人门下做幕僚,都是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他们会誓死效忠主上。如果没有刘安的允许,这些篇目压根不会存在。作为一个忠实读者,我的看法是:
①西汉距离思想众多、碰撞激烈的先秦时代并不遥远,还处于思想交流的尾声,甚至主流思想还未明确确定,人们的立场并不是无法动摇的,对于优秀的学说、新出现的其他学派的学说也会有支持和欣赏的态度。
有学者提出,《淮南子》出现这种状况的深刻原因在于,本书作者具有深受儒、道两家思想双重影响的复杂因素。一方面,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长期受到中央政权压制,他们内心是渴望独立自由的,是希望摆脱朝廷控制的。同时,淮南王国地处南方,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极易接受道家的自由思想。因而,他们认同或推崇道家学说。另一方面,淮南王刘安既是一个诸侯王国的治理者,又是朝廷的政治贵族,西汉王朝的命运也是与他息息相关的,因此他和门客又不能不思考维护现实秩序的问题,进而肯定与支持儒家的三纲五常。如此一来,他们就陷入了自由与秩序的矛盾与困惑,其思想立场不断游移于儒、道思想之间。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他们)驰骋于观念的世界时,自然进入到老庄的分野,他们面对着现实世界时,便不知不觉地进入儒家的分野。”这种儒道互补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②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们,沿袭了前人的气量和美好品质,即使再认同道家,但对于其他甚至对立的思想也是保持着欣赏的态度,也会虚心借鉴其学说来论证自己的“道”,而并不是非要出现你死我活的极端局面。这可以说是秉持着良性竞争的包容心态,他们很愿意将好的想法纳入自己撰写的作品中,相互成就。
像西汉儒家也会融入法家思想,称为儒表法里等……
《淮南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与《庄子》的行文风格非常相近。在修辞方面,都是多用想象和夸张,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和画面感:《逍遥游》中大鹏飞跃九万里,《原道训》中“驾上六条彩虹为马,遨游于微朦的云雾之中,驰骋在邈茫迷朦之境”。在列举论证时更偏爱动物和植物这些具象物体,蜩、学鸠、蟪蛄……和鹰雕、神龙鸾鸟……都减弱了读者与所讲的大道理之间的距离……当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单说在对人性的认识上:《淮南子》中对人性的认识体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主张人应当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庄子》则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主张超越人性的限制,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可以说是,皮囊相似而灵魂不同。
《淮南子》一书中涵盖了道家哲学的核心观点和对人生、自然、道德等问题的独到见解。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作者留下的丰富内涵,真的是受益颇多!
而且在这篇读书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我总觉得自己对于《淮南子》这本书其实还没有参悟明白,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所以,我将会续借这本书,继续读下去。
http://www.dxsbao.com/art/650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