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灵魂就是人的眼睛。当灵魂凝视着真理和实在所照耀的区域时,灵魂就能认识和理解,好像拥有了理性。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作为他的老师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他们都在不断思考,以严谨,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在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交流,奈何才疏学浅,阅历不够,总是理解不了为什么对同一件事物,要绕来绕去地论证它?为什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得出一个答案?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要讨论得如此复杂?这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做的事,探究极其复杂问题,思考世界。面对晦涩难懂的对话,我也确实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对正义的讨论时,我的大脑一片依旧混乱,读完后我对正义的理解更加模糊。以前的我对正义是这样理解的: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去义者也”。义是孟子宁愿用生命换来的。正义是人宝贵的品质,美好的德性,也是一个好人必不可缺的品质。做一个正义的人自然是幸福的。然而,这样一个我们每个人感觉都懂的道理,却激发了苏格拉底对“正义是什么,正义是不是一种德性,拥有正义是不是一种幸福”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我想这也是我与哲学家的最大区别,我们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却能引发他们深深的思索,我们看问题非常肤浅片面,喜欢一概而论。而他们却是思考即智慧,不断行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而我们总是不动脑子地直接获取他们的劳动成果。
首先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卷末苏格拉底依然没有真正思索出这三个问题,但他在辩论过程中的理性,极强的逻辑性和反诘法却十分吸引人,值得我们的借鉴。在讨论正义是什么时,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即助友害敌,塞拉西马克又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归类于美德与智慧,正义归类于相反的一类。如果塞拉西马克说的是真的,又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嘞?这一点我和苏格拉底一样,我不赞同他们的说法。
例如对于塞拉西马克说的“不正义归类于美德与智慧,正义归类于相反的一类”,苏先是让塞肯定正义者想胜异类,不想战胜同类,而非正义者对于同类与异类均想战胜。接着肯定同类性质相同,并举了音乐人,医生,有知识和愚昧的人的例子,不断反问塞拉西马克,最后塞不得不承认正义的人聪明善良,不正义的人又蠢又坏,反驳自己之前的观点。起初看完这两人的对话时,我觉得两人说的奇奇怪怪,举的例子也不合常理,晦涩难懂。但多读几遍却发现苏在反驳的过程中充满了智慧和清晰的逻辑,看似无理却句句有理。每一次的反驳都恰当好处,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不合理的地方,随之不断深入,让塞不知不觉中落入无形的逻辑“圈套”。这是我们在以后的行文中可以借鉴到的。
慢慢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伟大的智慧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也明白了为什么儒家许多东西从逻辑上都是自相矛盾的。对立的观点不是你正确就代表我错误,逻辑较强不一定好。
在几个人讨论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时,格孔劳说到:“没有能力逃避被伤害的人觉得该为了大家的利益订立契约:既不要行不正义之事,也不要受不正义的伤害,把守法践约称之为合法与正义”。在此,我认为他们将正义与治理国家捆绑在一起,立法就是不受别人侵犯,同时不侵犯别人,做到了就是正义。这也是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与国家,但是与现在相比,在我看来,他们的正义更加理想化,一点庸俗化,不似现在正义这样神圣。
想一想,这书本距今两千多年,纵使其中的内容不符合现代的思维,但它依然不断给予我们思考与启迪。柏拉图等人在两千年前就具有了一些超前的思维,这是十分了不得的事情。他们说过的一些话至今有着重大借鉴意义。“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善,一个人想要快乐,他就必须要热爱正义,既要爱它的本身,也要爱它带来的后果”······从中,我看到了另一个时代的他们的理想与抱负,正义和热情,对国家兴旺与人民幸福的期盼。读到此处,我不禁想起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今中外,每一个哲学家与思想家不仅思考人生,更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我想比摧残肉体更重要的是对精神与灵魂的锤炼与磨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同的剧本,有的一帆风顺,有的颠沛流离,有的平淡无奇,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一帆风顺的人不要嘲笑他人的生活平庸、充满苦难。平淡无奇的人不要去羡慕一帆风顺,不要去怜悯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人不要因为自己命运的苦难自暴自弃,只有提升自己的灵魂,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盲从无序时,看此书对于我们心灵的沉淀有着莫大好处,让我们在喧嚣浮躁的世界中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
http://www.dxsbao.com/art/6447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