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暑假生活于七月二十六日正式拉开了序幕,同时这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始。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俩个部分,即实践团和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选择了个人实践,个人实践也分为几大类,其中我参加的部分是“学百年党史,争做新青年”主题实践活动。我的家乡是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是著名的红色根据地,全县的红色资源主要集中在藕塘镇上。藕塘作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藕塘烈士陵园等等,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藕塘周围也有许多红色遗迹,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
在藕塘烈士陵园中建有一座纪念馆,馆内布置为一厅三室,一进正厅便可看见“名垂千古,浩气长存”八个大字。其余三个展厅则展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定远地区的党、团组织发展和群众革命运动情况,同时也包括了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等同志在藕塘地区的活动以及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情况。这些展厅还有其他文物资料一百七十余件,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烈士英名录》,《烈士英名录》中记载着二千余名烈士的名字。在观看这些展区的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曾经发生在皖东大地上的峥嵘岁月。在那段革命岁月中,有许多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关于革命烈士王继年的。1940年2月初,在一个异常寒冷、大雪纷飞的夜晚,日军又开始新一轮的疯狂扫荡。先前在战斗受伤的王继年烈士与其他伤员同群众一起转移,在翻越津浦铁路时,被日军的巡逻车发现。一瞬间,无数的子弹从四面八方袭来,大批新四军战士和群众中弹倒下。日军依仗着铁路线,援军源源不断的赶来,战斗变得越来越激烈。此时,第四支队九团的一位副连长,在掩护群众转移的过程中不幸中弹,在牺牲的前一刻依然呼喊着王继年代他指挥战斗,优先组织群众先行撤退。王继年从担架上爬到雪地上,命令抬担架的群众和轻伤员全部撤退,重伤员留下掩护。王继年穿着单衣,拖着裹着绷带的左腿,一步一步的向刚刚牺牲的副连长靠近,端起机枪,拼命向日军扫射。子弹打光后,见群众和轻伤员也都撤走了,四位仅存的战友慢慢地向彼此靠近,最后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原先震耳欲聋的战场突然变得死一般的寂静。这时,日军打开巡逻车上的探照灯,发现了地上横七竖八的担架和四位倒在雪地里的重伤员,单薄的衣服早已被血染红,身下的白雪上也是一片血红,身体几乎都被冻僵了。最终,丧心病狂的日军从巡逻车上提来汽油,向四位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战士身上泼去,包含王继年烈士在内的四位新四军战士最终以身殉国。我时常会疑惑那些革命先辈视死如归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到底从何而来,现在我明白了。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山河破碎,自己的亲人朋友被外族所害,那种深入骨髓的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明显,先辈们拥有这种坚定的决心就十分顺理成章了。革命先辈那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也令我特别敬佩,当我听到留下四位重伤员时,我不免心头一紧,虽然残酷,但那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了。埋葬于此的战士大多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龄,和现在的我差不多大,虽然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相较于现在的青年而言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却是我们需要学习与传承的。
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十分幸运,生活在一个稳定、富强的国家,同时快速发展的国家也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机会和发展机遇。饮水应当思源,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现在的我们就像当时的他们,都处于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年时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在人生中最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青年阶段,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也让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通讯员 张哲)
http://www.dxsbao.com/art/6185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