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曼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教育“释义: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候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
以上定义是将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但如果穷追猛打,这三个层次也是值得仔细推敲讨论的。讨论点之一,广义、狭义如何确定?讨论点二,学校教育中的“学校”如何界定?讨论点三,“有时候”如何理解?
《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一词组合使用最早见于《孟子·尽心章句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是孟子自己也是常用将“教”与“育”分开使用,中国古代文言文多是使用单音词,白话文流行之后,教育一词才见常用。但白话文的使用语境并未脱离其原始含义。
如果用著名分析教育哲学研究者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使用的三种定义法(定义可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教”,为行为动作,是一种中性的、描述性定义;“育”为养子使作善也,视为一种行为规范,是规范性定义。因此,教唆,视为贬义,教育则为褒义。
西方“教育”一词,education,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育这个词是从”训育“与”牵引“两个词来的。”教育“为规范词。英语中还有teaching 和instruction,意为教授、教学,是动作性描述型定义词。
因此,教育一词,在中西方一直是有区别的。中国的“教育”是使人向善,教只是一个中性动词。
回应“教育”的第三层含义的讨论点,教育作为使人向善的含义,从来就存在,而不是有时候存在。
西方教育一词,从开始就含有引发的含义,内发论传统渊远流长。
中国教育一词,从开始就含有上所施而下所效,外铄论根深叶茂。
关于”善“的讨论。
善有两层含义:善良、美好。
古代这两重含义有时分,有时不分。
中国封建时期与欧洲中世纪主要提倡道德之善,近代,人们追求的至善,并不限于道德之善,更追求的是张扬人性的美好、完善,提倡超越道德之善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既挣脱片面的道德主义束缚,又未脱离古代形成的使人向善的原始含义。
由此,回应”教育“的含义,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还远远不能抽象出教育的基本概念,只要使人向善,就可认其为”教育“;使人向善,既要使人道德向善,也要追求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完善“,使人日益成熟为全面发展的人。
至于是否达到各级各类课程标准中的”思想品德“要求,那是教育的程度问题,而不是教育的基本问题。
仅转载,侵权删。
http://www.dxsbao.com/art/5562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