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韩国日前发表《根除校园暴力综合对策》,从2026学年度开始,所有的大学招生录取中都必须反映考生的校园暴力记录。培养教师的教育大学、师范大学将有权从根本上限制有校园暴力加害记录的学生报考。
近年来,校园暴力尤其是由未成年发起的暴力已然成为一个社会痛点。仅是见诸媒体报道的案件就不胜枚举,上月末发生的“海南临高女孩遭校园暴力”事件还未完全淡出人们的视线,类似事件便再次发生。更令人痛心的是,进入公众舆论场的校园暴力事件仅是冰山一角,大多数都隐匿于隐秘的角落,甚至不被除施害者和受害者之外的其他人所知晓。据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受欺凌发生率高达25.8%。腾讯曾发起一次校园欺凌调查,得到的数据可谓触目惊心:3.6万名参与者中,超一半的人表示亲身经历过校园欺凌。
数据看似冰冷,但对每一个具体的受害者而言,背后都是具体可感的伤痛。无数亲历校园暴力的人,即使已远离暴力多年,也难以抚平暴力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创伤。不少家庭也因暴力而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是如此深重且普遍,以至于每每出现此类事件都会在社会上引发强烈谴责。但空有指责无法解决问题,要想防治校园暴力,必须得对暴力者重拳出击。
顾名思义,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或由在校学生发起的对他人进行围攻、羞辱、孤立、殴打等伤害行为的现象。因而,学校理应是孩子遭遇校园暴力时的第一保护伞。然而,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教师常常将暴力定性为正常打闹而息事宁人,或者校方为维护学校名誉而对暴力者简单处理。学校对暴力行为的轻视不但会助长暴力方的嚣张气焰,还会让受害者无处申冤,最终导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
暴力扼杀于萌芽中的职责。当发现暴力迹象和行为时,绝不能敷衍了事,而是要及时介入,严惩暴力者的同时对受害者予以安全保护和心理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防治欺凌的教育工作、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和家长联防联控暴力行为。
防治校园暴力绝非易事,最重要的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许多未成年暴力者有意钻法律的空子,仗着自己的年龄为非作歹、屡教不改。日本电影《告白》便是对“未成年无成本违法”这一现象的批露——一位教师的女儿被自己的未成年学生杀害,教师被迫动用私刑向学生复仇。不痛不痒的惩罚难以对暴力者起到震慑作用,只有借用法律的武器对暴力者重拳出击,让其意识到暴力的严重后果,校园暴力现象才有可能得到有效防治。正如法国此前通过的《校园暴力法》草案所规定,将校园暴力行为定为刑事犯罪,刑期最高可至10年。
向校园暴力说“No”,不能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不能认为这只是身处校园的学子们的事,而是应当全社会重拳出击,让校园、家庭、法律三方都参与进来,共同构筑防治校园暴力的“铜墙铁壁”。
http://www.dxsbao.com/art/5548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