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8日,据华盛顿邮报,美国一大学教授试图用ChatGPT“检测”学生论文是否为AI生成,差点令该门课的学生全部得0分。
大学生运用Chat GPT完成论文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新闻头条上了。在3月20日,环球时报一篇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北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奥曼在学生作业中发现了一篇关于世界宗教的‘完美论文’。‘这篇文章写得比大多数学生都要好……好到不符合我对学生的预期!’他去问ChatGPT:‘这是你写的吗?’ChatGPT回答:‘99.9%的概率是的。’”这也令不少网友感到担忧,在教育行业,作为创新领域的代表,被AI入侵,那“机器统治人类”的科幻片是否会成为现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工智能是否为人类服务,关键并不在于技术的发展限度,而在于作为使用者的人们如何掌握人工智能。
造成“技术入侵”问题的原因是人类的惰性,而并非技术本身。学生在选择完成自己毕业论文的途径时,以依赖技术代替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人工智能逐渐发达的今天,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分析信息都变得更加便捷,所以人们都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娱乐上。人工智能对人是一种驯化,而并非异化。是人类先选择技术的使用方式,而后产生技术对人类的反作用。人工智能以其有趣、便捷的特性是人沉浸其中,但其实“娱乐至死”的时代并非现在才到来。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影响人们的生活时,也引发了类似担忧。当人们脱离娱乐环境,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训练出自己的创新思维,才拥有了如今技术的发达。所以毁掉人们生活的并非技术,而是人们使用技术的方式。
人的情感性是技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关乎人文情怀的事件讨论上,人们之所以能够用文字的力量震撼人心,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生活环境、类似的生活经历,才有了在同理心的驱使下,富有感情的文字。人类所独有的温度是机器不可取代的。所以在当我们面对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所产生的愤怒、悲伤、同情是我们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视角下思考拥有的感同身受,这是我们共同的社会经验所得,是数据化的机器无法比拟的。
人们应该将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辅助性工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将其作为工具简化生产流程、预测突发事件、提高生活品质……将技术作为人的延伸,物尽其用,人应该坚守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作为人类主体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人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控制自己”,而并非如何防止被技术操控。
http://www.dxsbao.com/art/5547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