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建设,农村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乡村衰落”等问题。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极不利的,也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阻碍。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涵盖农业 生态、文化及经济多层次的全方位经济振兴战略,从总体上看,它是党中央从新时期改革发展大局所作出的总体规划,也是化解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发展滞后、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读当代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与消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战略。城乡差异与“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充分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系列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作以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为重要内容, 对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等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有利于实现农业供给侧的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均衡发展,扩大中间阶层范围,能够增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纽带实现社会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就是人化,文化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文化是对世界、对人的生存方式的独特把握,文化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发展解放、引导世界朝着更加符合人的本质方向发展。我国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矿产,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始于乡村地区,我国优秀的乡村文化既能转化为精神力量,也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我国将具有重要价值的乡村文化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加大对乡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古民居的保护力度,2018年以来仅省级以上就投入资金1.18亿元,实施保护项目165个。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工程,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活化利用。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 文化振兴有助于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乡村文化,打造别具一格的中国乡村文化体系,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农业则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叠加效应。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利用生态农业的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机质,使产出的食物质量高,产量高,生态农业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高;发展生态农业可全面带动农民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拉长有机农业链条,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集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范围经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等溢出经济效果明显的企业生态群落和产业集群。
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夯实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马克思认为,人的行动往往与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密切相关,只有满足和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就不会牢固。因此将农村发展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等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应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的政治权利和合法利益,提高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广大农民对改革发展的认同度。唯此,才能更好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加党和国家的凝聚力。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促进各种资源向农村积聚,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农村发展问题上的具体 践。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来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有重大意义。
http://www.dxsbao.com/art/5547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