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厘岛发生的一桩惨案引发网友的高度关注,两名中国游客在巴厘岛一酒店内身亡,因其死因尚未明确而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有报道称,“有网友称找出该情侣的社交平台账号,并依据账号动态IP地址信息及收藏帖等,推测其近期经历。”(5月8日,潇湘晨报)
大量网友未经家属同意,擅自发布受害者的图片影像信息,或是为“看客”指路,告知其使用谷歌浏览器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未经打码处理的受害者照片,更不乏有大量网友依据受害者暂未隐匿的小红书平台账号,拼凑其生活场景,推断其生活背景,揣测其私人关系和情感状况,扮演“网络侦探”进行详尽分析。
每当社会上有一些重大的案件发生,这样一批神秘匿名的“网络侦探”便会出现,根据一些不完整的、拼接的、联想的,甚至是来路不明的信息,进行自以为“合理”的推测,不仅其推测得出的结果的“正确性”存疑,其信息获取方式的正当性也受到质疑。
有一些网民,为了满足猎奇心和窥探欲,对受害者进行“人肉搜索”,毫无保留地披露受害者的信息,毫无节操地“爆料”受害者的隐私,这样的“人肉搜索”包括但不限于对受害者年龄、职业、照片、私人生活的相关信息进行窥伺和传播,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原则,而且可能涉及违法犯罪。
在巴厘岛受害情侣照片被爆出后,有专业律师发布视频称,“爆料”行为人可能涉及侵犯受害者隐私权、名誉权和肖像权等权利。在这些律师的解说视频下方,却有不少网友认为,对于社交媒体中受害者公开的信息进行使用,是不属于侵犯隐私的,认为这些被放在所有人都可访问的公共领域的信息,即使其被使用也是正当的。对此,笔者想到了著名的互联网研究者Danah Boyd的一句话:“公开可见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公开推介”,笔者认为,没有人可以假定或者代替被侵犯者本人去默认网友使用他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
诚然,在当下的数字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为大家寻找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未经允许对于私人信息进行深挖,对于私人领域进行窥探,不仅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权,同时也可能在情感上给受害者家属造成悲痛侵扰,甚至二次伤害。甚至,网友常常因为过度猎奇,而使得公众的注意力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
在小凤雅事件中,网友们从一开始关注小凤雅的病情,转向抨击对其父母可能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中,网友们首先质疑的是老板娘为何不敢上前制暴,在巴厘岛此案中,部分网友又将重心放在受害者为何赤裸死去、双方是否系感情不和而互杀的流言上,忽视了对于案件本身的关注,对于警方信息的关注……
一次次毫无底线的窥私,一次次捕风捉影的推断,让事件的中心议题不断跑偏,也让受害者的隐私权遭到了严重的侵害,他人的生活不该被迫成为互联网银幕上被脑补的“剧情”,如此不负责任的“细节爆料”和“事件还原”,理应被批评和叫停。
http://www.dxsbao.com/art/5542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