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在谈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网络暴力的概念。网络暴力是指用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属于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精神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它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4]而饭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暴力,首先有部分青少年由于对自己喜爱的偶像的无脑的追捧,让这部分青少年在面对其他人对他们偶像的批评或其他较为负面的言论时会对发表这些言论的人们进行辱骂,更有甚者会对其进行人肉搜索。
二、网络暴力的根源与分类
网络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二有一些网民的素质原因,三有社会的不公,四有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等。网络暴力分为直接攻击与间接攻击,直接攻击是指网络暴力事件中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在言语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击性的恶毒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讨伐。就网络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击危害比较大,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也比较明显。间接攻击则是通过讽刺等方式跟风发表意见,即俗称的骂人不带脏字,有的也选择转播他人的直接攻击进行二次攻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网络暴力,无外乎都会从虚拟世界进而影响到现实世界,也因此,在应对网络暴力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网络暴力都不能忽视。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无处不在,比如说“我喜欢的明星,我就要到处‘安利’,让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做法让人厌烦,那么“我不喜欢的明星,我就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跟我一起讨厌他”,这种做法则令人害怕。粉丝个体集结成“圈”,主要依托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反过来也成为“饭圈”无良粉丝的工具,将“类黑社会型暴力”对准了他们心目中的“敌人”。于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出现了。比如,某剧集风评不佳,或某综艺节目中的明星表现引发争议,不同明星的粉丝群之间就可能爆发网络骂战,指责对方的“拙劣表现”拉低了己方明星的水准。这种骂战往往还会升级为互相挖黑料、暴隐私。一幕幕底线失守、乌烟瘴气的大戏上演,围观的是或摇头叹息或啧啧称奇的“吃瓜群众”。更须关注的是,网络上的“饭圈”互撕,已经成为一种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被利益集团所利用,出现组织化、利益化、产业化、规模化等苗头。被网暴者人气滑落乃至“跌停”,不仅个人遭受难以估量的心理和权益损害,其亲友乃至无关路人亦会无辜被牵连。与此相伴的,往往是另一个明星热度的上升,施暴者及策划者的利益诉求也得到了满足。这不仅导致网络空间戾气蔓延,更对青少年群体形成了严重的不良示范,对围观网民的三观造成巨大冲击[5]。
这不仅对他人的精神造成了危害,还会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这不管是对施暴者还是遭受网络暴力的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我国现在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还不是十分的健全,无法让施暴者了解到自身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什么危害,这就会对施暴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就学校食堂旳例子来说,每到吃饭时会很拥挤,楼梯中总是人头攒动,但是却乱中又井然有序,就是价值观念在发生作用。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参与事件的网民盲目的支持某一方过于绝对化的观点,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违反道德的事,而且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这里网络暴力的表现就是扭曲的价值观,把错误的观点当成是真理,坚决不承认错误。人在思维上有一种惯性,就是有时会过于坚信某一方面的观点,并通过其他信息的搜寻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观点。正因为个体已经偏向于某一方面的观点,一旦与自己已有观念不同的观点侵入,则会存在不安全感,尽其所能的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进而自我欺骗,在搜集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同时加上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原先的观点被强化,不再接受其他观点,价值观被扭曲。这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而遭受网络暴力的人,则因为施暴者的辱骂、人身攻击以及人肉搜索等,不仅自身的权利遭到了侵害,还会对其心理以及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因为他人的人身攻击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等,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更有甚者会因此自杀,这还会在社会层面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整治措施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专家们认为,防治“网络暴力”必须疏堵结合、综合防治。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负责的网络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为了严防“饭圈文化”,政治“网络暴力”,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局长孙蔚敏在回应中提到,网信办先后开展了整治“饭圈”乱象、网络水军、直播短视频、网络暴力、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中央网信办始终以提高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扎实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注重建章立制,扎紧生态治理的制度笼子;第二,加强日常监管,防范和治理各种生态问题;第三,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打击突出网络乱象[6]。
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我们青少年以及社会层面的关注。追星是学生个体行为,学校对学生追星的态度应是不提倡、不打击,但是要引导到位。首先,学校应该对饭圈文化有正确的认识。饭圈文化,宜疏不宜堵,否则将加深代沟,是学校教育变得高高在上,而与学生脱节。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如果全将责任归于社会,学校旁观缺位,置若罔闻,那就失去了学校的意义。其次,学校应该对饭圈的青少年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7]。
对于青少年个体,应该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养成理性的消费观、确立健康地奋斗管。首先,青少年应当练就甄别优质偶像的本领。在网络的助推作用下,形形色色的偶像层出不穷,如何能够选择值得崇拜的真正的偶像是对青少年的一场考验。这需要青少年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外在
美,更应该看到内在美。其次,青少年应该扩大对偶像的认知边界,偶像不仅仅是活跃在荧幕上的娱乐明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奋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决胜脱贫攻坚的基层工作者等为人们生活负重前行的先进人物同样值得重拍和礼赞,他们才是真正的偶像。再者要理性看待偶像,“人无完人”,即使是粉丝热爱的偶像,也不是完美的,他也有缺点的,青少年应该理性的看待偶像,避免盲目是追星。
http://www.dxsbao.com/art/5529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