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剧情梗概
苏母去世后,明哲(大儿子)与吴非(大儿媳)因为父亲苏大强的赡养问题矛盾频发。苏明哲大男子主义爆棚,觉得自己是大儿子理应承担起父亲的赡养责任,将父亲接到美国一起居住。但是他的行为却是实实在在地打肿脸充胖子。苏母去世后,苏明哲恰逢失业,他的失业使家庭少了一份经济收入,但经济支出并没有因为收入的减少而降低,房贷、车贷、女儿的教育费……笔笔开销仅靠吴非一个人的收入根本无力支付。但苏明哲就是不顾小家庭的窘境,不听吴非的劝阻,执意要接父亲来美国生活。于是在吴非不知情的情况下,明哲为了自己的面子,私自同意让明成(二儿子)带苏大强去办护照,后来吴非知道了实情,与明哲大吵一架。
《都挺好》这个片段反映了夫妻之间沟通的常见问题,指责、欺骗、言语攻击、嘲讽、对比、评判以及其他暴力沟通,不禁让我们思考沟通的方式以及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二、联系课程
本片段主要讲述了夫妻之间的暴力沟通,暴力沟通的根源在于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也就是约翰·高特曼发提出的矛盾冲突的波动型,这种类型的夫妻或情侣,在发生争论的时候,常常通过大嗓门、从气势上压倒对方的方式,把吵架当作一项必须要获胜的比赛。
生活中,我们在社会上同时担任儿女、学生、朋友等多重身份,在不同身份中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是原则,是边界,是理解,是包容,是同理心,是格局,是眼界。任何要素的缺失,平衡点都可能不复存在,暴力沟通随即而来。而且当我们运用暴力沟通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了习惯,遇到情绪积攒到临界点时,还是会习惯性地使用暴力沟通。
2.1 沟通问题——暴力沟通
产生沟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沟通缺乏真诚。真诚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夫妻之间更需要时常沟通,需要诚实相待。任何谎言和故意隐瞒只能掩盖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当谎言被揭穿时,两人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剧中明哲为了自己的面子,在答应了妻子吴非的要求(等明哲找到工作后再接爸来美国)后,又擅自做主,让弟弟明成给父亲办了签证,事后又隐瞒妻子,直到明成给吴非打来电话,才得知真相。
指责。明成不愿当蓝领去干体力活,吴非却非得让明哲去试一试,说出了一系列很伤人的话,“你为什么不能去试试呢?”,“以你的性格又做不了管理层”,这一句是对明哲性格的直接批评,使得二人的争吵进一步升级。
对比。明成失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但是吴非却因为生气,提及这件事,并拿他和老张、陈大兆两人做比较,说都是为了生计,为什么不能跟他们学学呢?接着又说明哲的脾气根本就做不了管理层,激起了双方更大的矛盾。
强人所难。在激动的情绪下,吴非要给父母打电话,把女儿送回中国,让他们带,她内心知道,明哲肯定舍不得女儿,实际上是变相的在威胁明哲在女儿和父亲之间做出抉择,到底是把女儿送走,还是把父亲接过来。
2.2 暴力沟通的危害
暴力沟通无法实现心平气和地沟通,当一个冲突发生后,我们总是更倾向急于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与言论,以此佐证自己的态度是正确的、不可挑剔的,是无辜的,是受害的一方,从而不愿与对方沟通,将冲突的原因更多归结在对方,以此说服自己毫不退让,从而脱离冲突事件本身并引发更大的冲突。在暴力沟通时,我们本身就没有沟通的意愿,语言的沟通不代表心里愿意沟通,内心对沟通的抗拒使得沟通无效。暴力沟通是对沟通双方的情绪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沟通的内容产生了扭曲,进而使得沟通没有效率,达不到沟通目的,是沟通双方的矛盾越演越烈。剧中吴非和明哲暴力沟通不仅没有解决双方之间关于苏大强要来美国的问题,反而又将其他问题,如工作,孩子,个人脾气等等其他与之无关的话题扯出来,使得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2.3 沟通问题的解决办法
忽略了情绪管理,沟通的本质是对对方的情绪进行管理,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吴非挂断电话,得知明哲欺骗了自己,此时已经引起了吴菲较大的情绪反应,而明哲却没有对吴非的情绪进行管理与疏导。大多数交流与公关的环节首先需要疏导的都是人的情绪,当人有很大的情绪时,大脑停止思考,说道理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开始高情商的沟通就要先管理对方的情绪。明哲欺骗了吴非是做错的一方,为了安抚吴非的情绪,明哲可以先主动承认错误,说自己没有告诉吴非是自己的错误,接着利用一个善意的谎言,说实在是最近脑子不太好用,想告诉你,但却给忘了,接着说明办好签证只是想着早办好早省事,自己也没想到办的这么快。
其次,不能只让自己做好人,更要让别人做好人。
再者,要注意说话的顺序,不要一开始就把目的说出来。吴非想让明哲找份工作先维持生计,但是因为表达问题,使得双方大吵一架。比较高情商的做法是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去交流与疏导,让明哲自己也想,并且说出来,而不是吴非一开始就由自己提出而且强迫对方去做。吴非可以说之前和你一起工作的老张去送披萨了,我真挺佩服他们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后再说,现在工作市场太不景气了,工作真是太难找了,此时,明哲的心里应该就会理解自己的处境,吴非接着稍微以引导,明哲估计就会主动愿意找一份这样的工作。
最后,理解沟通的平衡原理,要把对方的借口和理由表达出来。沟通的平衡原理告诉我们,今天你要是把该说的话都说了,对方就一定会把他反对的内容说出来,就像苏明哲在和吴菲的沟通中,说的都是“我需要”这样类型的交流,比较高情商的交流方向应该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把对方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对方就会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就是沟通的平衡原理。比如,在明哲坚持让父亲来美国时,吴非可以先表示赞同,说自己明白他作为家里老大的责任,对父亲来美国的事情自己也是十分的支持,“但是,现在的时机不合适,你刚刚失业,我一个人挣钱三个人花属实有点困难,而且,你从小就是爸的骄傲,要是爸来了,看见你失业了,心里也不好受,我们为什么不等你找到工作了,再把爸接过来,这样爸给我们带孩子我也放心”,最后反问对方,你觉得呢?给对方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结合课程来看,吴非与明哲之间的沟通体现着明显的暴力沟通,
2.4 倾听障碍沟通
苏明哲和吴非吵架的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他们不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立场,明哲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自己的学历和才华能让自己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急于一时,下一个招聘季或许自己就能找到工作。而吴非却不赞同他的想法,她认为明哲的年纪大了,作为一名程序员,他比不上现在年轻人的学习速度,企业不一定愿意雇佣他。他们固执己见,最终发生冲突。我想,要解决这一矛盾,他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倾听对方的想法,感同身受地去听,然后针对自己不认同的地方,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课程感悟
沟通伴随着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但是在接触管理沟通这门课程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沟通的重要性。跟着王老师上课的过程,我逐渐认识到沟通的重要,并逐步学会了一些沟通的技巧与艺术。
关于沟通的重要性,古人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沟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参与者身处不同而又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的品质会受到不同噪音的干扰,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通过沟通的过程,我们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获得情感上的愉悦,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关于沟通的技巧,我总结出以下三点:
沟通必须目标明确。沟通者要学会适时把握主题,因势利导,最终得到其想要得到的反应或者实现其希望实现的目标。最好在沟通之前为自己设定好沟通的目标,并通过种种形式传递给沟通对象。沟通的内容不仅仅是信息,还包含着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思想和情感。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实现有效沟通。
沟通要安抚好对方的情绪。建立沟通关系的双方,如果有一方情绪不好,那势必会影响到沟通的质量,话语经过不良情绪的加工,可能就会产生令人不舒服的距离感,此时我们就要做到换位思考,思考你的沟通对象对你的看法,尽力帮助对方实现情绪的稳定,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也是老师课程中提到的沟通的策略中的情绪原则。当矛盾发生时,沟通不是为了争执谁对谁错,而是希望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在争执时,大家都喜欢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而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事实上,这种无谓的争执对于沟通毫无益处,只有平心静气的沟通,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
沟通要善于倾听。倾听就像水一样,常常被人忽略,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倾听就不存在所谓沟通。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接收信息或传递信息都是单向的,你只需要说或听,不需要倾听;而沟通是双向的,倾听则是其底层的基础。在课程中,王老师将倾听分为心不在焉地倾听、被动消极的听、选择性地听和主动积极地听四个层次,我们都应该努力向主动积极地倾听这一阶段靠近,在听对方讲话时首先要专心致志,不要心不在焉;其次,不要心存成见,也不要打断对方讲话,急于做出评价,或者表现出不耐烦,这样会使对方不愿把沟通进行下去;最后,要善解人意,体味对方的情感变化和言外之意,做到心领神会。
我本人不善于沟通,说话很直白,记得那次老师讲到,说“我这个人很直,你这个事情做的哪不对”这种表述是不会照顾别人情绪的表现。那次我甚有感触,因为我就这么做过。当时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互联网+”比赛,由于队长忘记提交方案,使得我们的努力功亏一篑,当时我很生气,就对他说了类似的话,现在想想当时他应该也很自责,我再去说他,她心情一定十分低落,这是我在管理沟通课上感触最深的一次。我想以后我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毛病。除此之外,我还不善于表达,在和别人意见不一的时候,经常不能清晰地陈述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闹矛盾的时候,也是有理说不出,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学会了如何理性地管住自己的嘴,专业、智慧地说。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我们总是处在于各种人的交往中,沟通能力很重要,只有学会沟通,能与他人理性地沟通,才能在纷繁的大社会中生活得更好,离成功更近。
http://www.dxsbao.com/art/5522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