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基础上,要继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情办好,就要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文:“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就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属于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看, “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表示占有财产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遍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在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朝着这个目标积极有为地奋发进取,就一定能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2.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促进共同富裕是新征程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蕴之意。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实践证明,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更广泛地凝聚智慧和力量,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才能更持久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促进共同富裕是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最大的不充分,决定了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后,广大农民虽然再无饥馑之年、冻馁之患,但大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居住环境还有待提高,农民生活还未普遍达到富裕程度,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十分强烈和急迫。只有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庞大的农村人口,才能够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各美其美。
第三,促进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的内涵逻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总而言之,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梦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实现共同富裕。
3.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的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础上的,不是强制的,国家税收政策要给予适当激励,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起到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终于让这一目标得以落地生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诺既出,万山无阻”的姿态,直面历史考验,为这一目标开花结果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就一定能推动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会越来越精彩。
http://www.dxsbao.com/art/5517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