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教育起源,20世纪30年代,恩格斯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之后,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并最早提出“生活化教学”的概念。18世纪,卢梭认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最佳完善区间,教育者要根据儿童自然成长的阶段顺序对其进行教育,让儿童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成长。20世纪,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主张。桑代克联想主义理论重视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了解数学结构。20世纪中期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认为的数学》中提出“现实数学”这一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也很重视生活化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提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学习。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影响不断扩大,各国的教学政策也随之改动。1980年4月,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关于行动的议程》,提出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相互教学的核心。1994年以后,法国开设了“多样化途径”课程,紧随其后的英国、德国也开始进行课程改革。1999年,日本颁布《新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去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课题,发挥学生主体,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解决问题。国外的教育家主要是从以下几点研究教育与生活: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设计;三是教学要与生活相互融合,所学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和陈鹤琴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与我国教学环境相融合的教学理论。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他认为教育与生活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合生活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改变,让学生主动地学。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提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要求。叶澜教授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教育缺乏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要达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最高境界。郑毓敏认为数学教学内容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魏利霞认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要注重创造、设计出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教学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师还要谐调教育力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作。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家已经认识到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我国的教育家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情景教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化教学是实施情况、效果及其困难等方面进行研究。
综合上所诉,国外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都强调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主动在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研究的研究方向是数学应用于情景教学。虽然我国关于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理论逐渐增多,可大多数仍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把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对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对策,把教学理论和我国小学教学的情况相结合改善现在的教学现状。
http://www.dxsbao.com/art/549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