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于书同义,论语一书道理深妙却常有不察,那么我们如何知书呢,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书中既以道德为主题,孔特论道德命题曾假说:你何不去偷商场里的物件?或许惧怕法律或道德。那么如果你有一隐身衣,你还会去偷吗?问询他人答案的结果总是肯定,那么无论好人坏人,一旦拥有权利便没有区别了吗?所以道德是什么?道德便是书中的主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惑就是不被诱惑,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思想而言,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阶段,五六十岁是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难受环境左右的时候,七十则是主观意识和世间为人规则合二为一的阶段。在此阶段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首先他见识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漫长时间学习、锻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道德的境界是思想与言行的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非勉强而为,这两点对任何人都可以适用。
所以说,道德是我们遵守的所有规则的总和。然而“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儒家所谓君子即便在独处之时也能严于律己,这是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道德品质。遵循天命而为便是道德,遵循道德修养便是教育,道与事物是一贯而不可分,如同一个人与自己的影子一般。因此事物有他固有的天性,人也一样,这种天性就好像上天的命令,尊道行之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君子。人的道德感来源于人的本性,并非来自于人的理性或外在的环境等因素,儒家或言中国人的道德与西方的道德观念是非常不同,在西方哲人的道德更多强调的是理性作用。而东方哲学里的道德更多强调它的实用价值。
因此说《论语》”其为人谋岂不忠乎“。
论语代表的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观念,更代表中国文学,历史,它身后的思想是古代人民对人际关系的智慧结晶。上至君主下到百姓,众人皆受其影响,它所表达的内容更一直被至今的人们学习。
旅游烹饪学院
旅游2206 王琛辉
http://www.dxsbao.com/art/5473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