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古人也说,和而不流,大隐隐于朝。身处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必定会面临选择,有人选择如渔父一般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与世推移,和光同尘,随遇而安;也有些人选择如屈原一般执着决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苟和不妥协,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但至死不渝。
初读渔父时,我很欣赏渔父,他心中也有善恶的界限,有自我的准则,他知道,清水濯缨,浊水濯足,但他却能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通透人生,乐天知命,他那种洒脱平和的心态实在是一个智者。我觉得屈原的死亡不值得,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
再读渔父,对屈原更加了解,却是觉得他更令人肃然起敬。于屈原而言,生于贵族家庭,他有自己的骄傲,他伟岸正直,坦荡爱国,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有自己信奉的教条,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奸臣当道,怀王昏庸,“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但他不选择消极避世,也不愿与世妥协,明哲保身,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品格,“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正是他坚定的立场,是他孤傲的心气所在,是他不屑世俗的人生写照。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与傲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加入都如渔父一般选择,那么这个民族难以免于灭亡,只有像屈原这般心怀天下,立志经国济世,这个民族才能长盛不衰。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司马迁曾说,“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以屈原的才华完全可以在别的国家做更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抱负。留在楚国,他一再被贬甚至流放,怀王沉迷享乐,信任佞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但他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这与当初列强侵略中国是那些爱国之士所做的选择相同,当时很多留学生可以在国外展现才华,却要回到社会动荡、黑暗的祖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正如鲁迅先生,他曾一再表示社会黑暗,人民麻木不仁,但他始终坚持以笔为武器去唤醒人们,也许很多人觉得他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他的这种坚持这正是我们民族的风骨所在。一个民族可以被侵略,但是只要这个民族的气节还在,那就永远不会灭亡。
“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也许屈原无法如渔父一般活的自在,因为他心中有家国,但也正是这种家国情怀,塑造了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爱国,让我们民族一次次面临危难时能够生存下来,他的这种家国情怀是楚文化最杰出的优秀文化遗产。
http://www.dxsbao.com/art/5456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