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初三的暑假我第一次拿起傅雷家书,暑假过后我开始了三年的寄宿生活。每个星期回家一次,二十分钟的车程。那时的我还不能深切的感受到家书中的那份情感。
高三的暑假,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时,我渐渐能感受到家书中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了。
在第一次拿起这本书之前,我看到人们更多的都是在赞颂傅雷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感慨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但在这个即将离家的特殊时刻,我更想讲的是家书本身的意义。
家书对傅雷夫妇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陪伴,家书让他们的思念,守望能一直陪在傅聪身边。
父亲的信的情感是强烈的,无论是表达思念,表达鼓励还是在鞭策。他会直截了当的说自己因为思念变成了泪人儿,自己因为不舍一夜都没睡好;会倘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会直接说“我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
母亲的信则是更加温柔的。分享生活小事,关心情感问题,了解生活琐事。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这是书中傅雷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事的检讨,感情真挚同时又具有教育意义。家书让傅雷有机会直面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这是母亲对傅聪生活的劝导,柔和但又在理。家书让母亲的唠叨可以常伴身边。
这样一刚一柔的书信,使傅雷夫妇可以将家的感觉从远方源源不断传递给在异国他乡傅聪。家书让傅雷夫妇的爱可以一直陪在傅聪身边,而身处远方的傅聪应该也会产生一种见家书如见父母的感觉吧。
“你一点一点走出我的视线,却始终走不出我的思念,走过所有的路我仍在你身旁,每一朵云都是我对你的守望”,这是来自《小欢喜》这首歌里的一段话。我很喜欢这首歌,它从父母的视角形象地表达了爸爸妈妈对孩子一生的牵挂。如果说在这首歌里云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守望,那傅雷夫妇的一封封家书便是他们对于傅聪最好的守望。
那家书对于傅聪来说又是什么呢——-我觉得那是一份心安,让孤身一人的他知道还有人在记挂他,还有人值得他记挂。
其实在傅聪的信中我看到的更多的内容是对于生活的抱怨,是对问题的求教,是那一点点对家的依赖。对于傅聪来说家书仿佛就是一个小树洞,可以往里面倒入自己的不如意,而树洞也会适时回应他所希望听到的。
几年前,我与同伴一同在国外参加活动。那时的我们把微信当作家书,我可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抱怨活动中的不愉快,并总是希望那边能够快一点回信。我想身在异乡的傅聪应该有着与我差不多的感受吧。分享美好,排解不适应,希望快快听到远方的回信。
家书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家书让身处两地的他们能够呼吸远方的空气,能感受远方的风。
在这个暑假我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往老家跑的欲望,回到那个赋予了我美好童年的地方。或许是知道自己接下来可能很少有机会可以回来了,希望能将那些美永远留在心里,希望不留遗憾。总是感觉家乡的天更蓝了,树更绿了,风儿更柔了,那里的一切一切都令我无法忘怀。
也许个把月后我就能从爸爸或妈妈的微信里看到秋天的老家了,是黄色的稻田,是略微刺眼的阳光。而爸爸妈妈则能看到金黄色淡雾笼罩下的湘江了。我们用图片化的家书传递着思念,分享着喜悦,将那些对方所不能体验到的尽可能传递出去。我们感受着同一个太阳的滋润,我们又同时希望去感受远方的太阳。家书,可以帮我们实现。
家书,它不仅仅是一张纸,它也不仅仅只是一封信。它拉近了两头的人们,它传递着思念。
书中傅雷曾告诫傅聪“家书抵万金”,在我看来,对于书信两头的人来说杜甫这句诗对家书的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一封家书往往是需要等待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的,而一封家书也许便是一个家庭一个月最美好的一个期待。即使是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够收到远方亲人的消息,也会成为我们在那一段时间里非常开心的一件事了。文字的演变,书写工具的演变,载体的演变,这一切一切的改变的背后仍然是那一份沉甸甸的爱。
家书,它以我们深深的爱为桥梁,以我们的思念为动力,乘风而来,踏浪而去。
家书,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族和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延绵向前的见证。
http://www.dxsbao.com/art/5176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