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后疫情时代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挑战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城市夜间经济正面临挑战。本文以消费社会学为理论视角,分析城市夜间经济的特点、疫情爆发前城市夜间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后疫情时代城市夜间消费面临的挑战,结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文化等因素,提出重振城市夜间经济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消费社会学;后疫情时代;夜间经济;
一、城市夜经济及其特点
夜间经济一般指从当日18:00到次日06:00所发生的消费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1]。张金花将“夜间经济”的产业类型分为购物类、餐饮类、酒吧类等七大类[2]。按照消费的目的和形式,夜间消费分为三类:休闲娱乐型、社交情感型和工作外延型消费。凡勃仑所强调的炫耀性消费则分属于休闲娱乐型和社交情感型消费。在这三种类型中,休闲娱乐和社交情感消费是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主要刺激点。从消费主体来看,青年人是夜间消费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随着“广场舞”等夜间健身行为的增加,老年人夜间消费也随之发展。
二、疫情爆发前城市夜间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一)居民消费需要提升是夜间消费发展的基础
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提升。实际的消费行为需要居民消费能力作为支撑。研究显示:居民消费能力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2018中国消费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82.71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5974元,社会消费品总额为36.63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提高消费的能力,促进夜间经济发展。
(二)自由时间引导进行夜间消费活动
夜间消费需要以自由时间作为实现条件。马克思定义的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3]。因此,自由时间对于夜间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张旭昆、徐俊构建了消费的自由时间约束模型,认为消费(C)是消费者货币收人(Y)、商品货币价格(P)、商品的时间消耗(h)、自由时间(T)的函数,即:C=F(Y,p,T,h),即自由时间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变量[4]。
在夜间经济中,时间被赋予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5]。现代工作机制使得城市居民在白天失去自由时间,个人生活中所需的社交活动、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必要的社会活动被迫转移到夜晚。夜晚与白天的自然差距开始被消解,从而推动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繁荣。
(三)空间场域的分工与分离进一步推动夜间消费
居住场所、工作场所、社交及娱乐场所的“三分离”是促进夜间经济的重要因素。这种分离使得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减弱,促进夜间消费。这种分工与分离类似于王宁教授所提出的真实情感的私密化以及情感生活的市场化。由于情感生活的市场化和情感产品的批量化,人们的情感满足方式越来越公共化、标准化和同质化[6]。在笔者看来,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对情感消费和情感产业的解释,针对夜间消费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由于现代工作机制使得城市居民个人生活中所需的社交活动、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必要的社会活动被迫转移到夜晚和市场环境,夜间经济恰好起到了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情感满足方式。
(四)消费文化再生产消费行为
消费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突出文化的作用,而消费文化既包括消费品本身所携带的文化属性,也包括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影响其消费的社群文化,如参考群体在消费信息、消费态度和消费规范等方面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后现代社会中,原有的结构力量渐趋削弱,夜间消费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倡导。年轻一代引领的“潮文化”促进了夜间消费。夜间消费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演变成为一种群体文化,夜间消费也随之增加。
三、后疫情时代城市夜间消费面临的挑战
后疫情时代城市夜间消费面临的挑战和疫情爆发前城市夜间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呈对应关系。
(一)居民消费需要下降破坏夜间消费发展的基础
居民消费需要提升是夜间消费发展的基础。而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均有下降。此外,疫情还对消费信心和消费结构[7]造成影响。从消费信心的角度看,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收入不确定性增加,预防性储蓄大幅提升,外出消费意愿不高,消费态度趋向谨慎保守。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拉动经济力度可能有限。因此,居民消费需要降低,从而破坏了夜间消费发展的基础。从消费结构的角度看,居民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需要增加,享受型消费需要减少。此外,宅家催生线上消费习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夜间消费需要减少,破坏了夜间消费发展的基础。
(二)自由时间意义的消解冲击城市夜经济的发展繁荣
自由时间引导居民进行夜间消费活动。而在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模糊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时间失去了疫情爆发前被赋予的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5]。现代工作机制被打破,个人生活中所需的社交活动、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必要的社会活动不被限制在夜晚。夜晚象征自由和娱乐、白天象征工作的文化意义开始被消解,从而对城市夜经济的发展繁荣造成一定冲击。
(三)家庭空间场域社会功能的增强冲击城市夜经济的发展繁荣
空间场域的分工与分离是夜间消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居住场所、工作场所、社交及娱乐场所的“三分离”是促进夜间经济的重要因素。疫情时代,各地都采取了居家隔离措施。疫情爆发前的“三分离”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变成了“三不离”,居家办公使得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增强,疫情爆发前夜间经济中的社交及娱乐活动也由线下转变为线上、由家庭外部转移到家庭内部,因此后疫情时代的夜间消费收到了严重阻碍。
(四)消费文化阻碍消费行为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形成了消费态度趋向谨慎保守的社群文化。在后疫情时代的社群文化中,家庭空间场域的社会功能增强,家人成为消费者最主要的参考群体。受到居家隔离措施影响,家人所提供的消费信息大部分来源于线上,因此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导致线上消费的繁荣和夜间实体经济的凋敝。
由此可见,后疫情时代城市夜间消费面临的挑战和疫情爆发前城市夜间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呈对应关系。因此,重振城市夜间经济也应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
四、重振城市夜间经济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居民消费需要,恢复夜间消费发展的基础
第一,政府应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抑市场的波动。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保持市场的流动性,使居民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与消费行为,减少疫情带来的预防性储蓄。第二,政府应稳定家庭收入,使居民放心消费无后顾之忧。保证社会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覆盖率,增加消费信心;提高个税起征点和总体就业率,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二)重建自由时间意义,城市夜经济的发展繁荣
自由时间引导居民进行夜间消费活动。后疫情时代应尽快复工复产,恢复现代工作机制,让城市居民个人生活中所需的社交活动、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必要的社会活动回归夜晚。恢复夜晚象征自由和娱乐、白天象征工作的文化意义,促进城市夜经济的发展繁荣。
(三)让家庭空间场域释放社会功能,促进城市夜经济的发展繁荣
空间场域的分工与分离是夜间消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后疫情时代,政府应尽快解除居家隔离措施,做好公共场所和消费场域的疫情防控工作,解除居民外出消费的心理障碍。此外,政府也应加大对实体经济、地摊经济的支持力度,让在疫情期间被迫失业的小商小贩活跃起来,促进后疫情时代的夜间消费发展。
(四)发展促进消费行为的消费文化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形成了消费态度趋向谨慎保守的社群文化。因此,政府应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刺激居民线下消费。此外,企业也应注重夜间经济的业态多元性和品质专业性,加强宣传,形成积极、开放、多元、优质的消费文化[8]。
参考文献
[1]靳泓,应文.城市夜间经济研究综述[J].灯与照明,2018,4(1):26-30.
[2]张金花,吴敏.河北省城市“夜经济”发展浅析[J].职业时空,2014,10(9):43-44.
[3]蔡秀玲,陈贵珍.马克思的闲暇思想与农民工包容性发展——基于福建省政协的调查数据[J].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00):67-75.
[4]张旭昆,徐俊.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J].经济评论,2001(5):45-48.
[5]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5.
[6]王宁.情感消费与情感产业—消费社会学研究系列之一[J]_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09-113.
[7]钱珍,左慧敏,阳丽,陈红姣.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J].北京金融评论,2020(01):97-104.
[8]徐宁.我国夜间经济业态分类与运营推广的几点思考[J].中国旅游评论,2019(04):63-73.
http://www.dxsbao.com/art/5123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