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理论视角下学校在大学生就业中职能转变的思考
摘要:后疫情时代,传统校园招聘模式受到冲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发现,社会网中的强关系在大学生就业当中充当信息桥,而学校作为社会网中的重要节点所能提供的信息和社会资本又与大学生就业质量呈正相关。因此,将学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守夜人”角色转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桥,以增强大学生社会网中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用率是解决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结构洞理论;大学生就业;
引言
从理论视角来看,在经济学领域,前人多是从古典学派的自愿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非自愿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1]。虽有学者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但更多的是偏向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2]。在社会学领域,前人多从城乡二元结构[3]、女性主义[4]等视角研究大学生当中相对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而忽视了学校在大学生社会网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研究对象来看,前人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多侧重于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和劳动力市场五个主体,而较少涉及五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虽有学者涉及政府、企业和大学生三位一体架构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5],但依然忽视了学校在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政府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现行教育体制和社会制度[6]的讨论。对于学校主体的研究,学者主要通过研究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期提高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适切性[7]。对于大学生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贫困家庭[3]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对大学生就业当中共性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最后,对于大学生自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的探讨,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8]、残疾大学生[9]等大学生中相对弱势群体的研究。这些研究较少涉及五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忽视了学校在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
因此,本文将关注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结构洞理论视角下对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网当中的重要节点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网中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用率,解决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结构洞”理论的主要观点
“结构洞”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10]。社会关系网络构造了关系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流和资源流。在信息和资源的流动过程中,关系网络存在一些特殊结点,它比其它结点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势,处于重要结点的位置,能够在网络中有更多享用信息和资源的机会,而其它网络成员往往通过它才能享受这些信息和资源,伯特把这种占据其他未联结结点之间的结构位置称为“结构洞”[11]。伯特的“结构洞”理论指出,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形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与其他任一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即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在第二种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故称为“结构洞”。如果个体联系着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个体,那么该个体就获得了这种状态赋予他的信息和控制资源的优势[12]。
伯特将这种填补结构洞的行为称为“搭桥”[13]。在互无联系的主体间建立联系的关联者充当了信息传递的桥梁,在结构洞中占据了中心位置[14]。这一关联者不仅能够凭借其占据“结构洞”的位置在关系网络中获取信息和资源优势[15],还能建立起的新的、更广泛的关系以产生更多绩效。
二、“结构洞”理论指导下的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首先,“结构洞”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行为主体间都存在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学校、家庭、企业和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过程中作为主要行为主体也不例外,这是“结构洞”现象发生的客观现实。
其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方面,学校通过整合来自企事业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扮演着填补结构洞的“搭桥”角色[16],在互无联系的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间充当了信息传递的桥梁[17]。但是,后疫情时代传统校园招聘模式受到冲击,社会网中“招聘单位—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作用减弱。在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能力素质匹配方面,我国高校未切实发挥“结构洞”与“信息桥”作用,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养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问题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提高[18]。因此,学校作为“结构洞”需要加强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利用学校在信息、组织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的新的、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以增加学生社会资本,促进大学生就业。
再次,要克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发挥学校填补结构洞、充当“搭桥”角色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结不是概念化的,也不是物理性的简单粘合与叠加,而是要建立一种有机融合、动态发展的关联机制。
最后,学校是如何发挥填补结构洞、充当“搭桥”角色的作用,这一命题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运用“结构洞”理论解读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结构,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推动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创新实践。
综上,本文认为,“结构洞”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中观视角,为学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提供新的思路。
三、解决思路
首先,高校要保持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便有效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针对性[19]。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应是双向的。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实习场所和环境,帮助学生较早地了解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学校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明确的用人信息,使大学生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更符合实际需要。在高校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联系自身实际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优势资源,为高校教育教学和职业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更新以及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20]。另一方面,学校在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后,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出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21]。
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填补结构洞、充当好“搭桥”的角色,还需紧密联系学生,以各种形式活动为载体,向大学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切实发挥作用。具体措施有:1.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展开;2.实施导师制,将各学院的优秀教师与学生就业指导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3.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节活动,通过设置生涯规划指导讲座、个人生涯设计大赛、社会实习体验、职业兴趣测试、科技创新等多种活动单元,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良好互动[22]。
最后,学校也应做好学生和优秀校友之间的“信息桥”,实施“学长学姐计划”,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优秀校友资源,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宝贵财富,通过邀请毕业校友返校演讲,将他们个人生涯规划发展经验传递给在校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参考价值和指向性。
参考文献
[1]刘春燕.西方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8):131-133.
[2]乔志宏,苏迪,占诗苑,毕建传.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就业去向和结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08):92-97.
[3]刘志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42-44.
[4]孟海樱.女性主义视角下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5):7-9.
[5]毛俊响,李润龙.三位一体架构下政府和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21,(05):124-128.
[6]汪慧.社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4):26-31.
[7]汪卫平,叶忠.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及学校培养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来自苏皖渝2015届毕业生的调查[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75-82.
[8]陆惠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问题与解决[J].高教论坛,2021,(08):92-95.
[9]徐超,俞会新.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绩效的影响:就业能力与积极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1):129-134.
[10]聂磊.“结构洞”理论分析——解析《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J].群文天地,2011,(16):280-281.
[11]罗纳德·S.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任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9.
[12]刘伟,彭琪.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精英与乡村振兴[J].江汉论坛,2020,(11):133-138.
[13]杜杨沁,霍有光,锁志海.政务微博微观社会网络结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3,32(05):25-31.
[14]葛笑如,刘硕.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党建的接点联结与双轨并行——以南京市Q区社会组织党委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55-68.
[1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9.
[16]陈磊,唐心恬,庞国伟,田原,汤凯璇,张奥.疫情影响下本科生就业观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9):95-98.
[17]王巧义,王嘉宁,李婷.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8):102-104.
[18]董永辉,陆成龙,汪洪艳,贺子斌.疫情背景下新就业形态的主要特征与发展对策——以H市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2):58-62.
[19]周蓉.大学生就业心态:社会生态视域下的新常态及其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2,(02):94-101.
[20]钟云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新论:内涵、功能与测量指标[J].现代大学教育,2018,(06):8-14.
[21]张文玉,蒋承.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区分社会资本存量与使用量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09):16-29.
[22]张强,罗文明.基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2,(01):54-55.
http://www.dxsbao.com/art/5123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