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氛围,其实我们反而很难躬身自问,因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很少去究根寻底地探问这些现象真正的成因。而《乡土中国》把社会的特性及其成因分析得入木三分。我想其实我们批判的,是自己未曾深入了解的中国。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真正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所以在城市里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只是“乡巴佬”进城,这又是我们现代都市人所面临各种危机,产生各种焦虑的根源所在,因为我们曾经都生活在一个固定和熟悉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礼制规范”从小便规范着我们,使我们非常适应所处的生活环境,就算遇到任何问题,也可以像长辈请教经验,因为乡土社会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同质的,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长辈走过的路,所以,长辈的权威也来源于此,就是所谓前喻时代,也就是老人负责教年轻人。
但是,当我们进入城市社会,身边的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所有我们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是新问题,老人的经验不再有效,他们的权威也因此崩溃,而且年轻人面临新问题,所学习的新技能,反而要传授给老人,这就是所谓后喻时代的来临。而我们所有的种种危机和焦虑,在于失去熟悉的环境和固定的生活的模式,面临全新问题没有经验可学的焦虑与恐惧。
似乎从我小时候开始,对社会的批判声就不绝于耳。我们的应试教育饱受诟病,社会上说一套做一套的蔚然风气,相信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曾有过抱怨。而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社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我听到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多。说实话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诘问过为什么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在中国如此奄奄一息,甚至名存实亡。我想人绝大多数的抱怨,其成因在于不理解,对一个目前看来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不能追溯到它合理的成因,就很难不心生愤懑。《乡土中国》着实给了我一个能够接受的答案。想要更
加理性和包容地去看待这些事,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剧烈变革时期,离开知识的帮助应该是不可能的。
“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是个固定的社会,定居的根源当然在于小农经济。正因为世代定居,所以才形成了乡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而熟人社会,沟通成本极低,彼此沟通凭语言已经足够,信息通过语言即可突破空间限制;熟人社会,彼此信任,很多行为都不需要诉诸字据,甚至经验的传承,也只需通过代际传承即可,信息可以穿越时间的限制,文字也因此成为非必需品。虽然说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但还是亲疏有别,有其自己结构来保证这种社会的稳定运转,这就是著名的“差序格局”,也就是以自己为中心扩散出去的人伦关系网,如同丢入水中的石子,推出去一圈圈的波纹。而且这种关系收缩性很强,所以才会出现“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世态炎凉。
因为差序格局,所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看人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所以才出现有私德而无公德的普遍现象。正因为差序格局,中国社会都是以家族为个体,既没有独立的个人,也没有国家集体的概念,家族拥有全能型的功能,既是个人坚实的城堡也是个人自由的监牢。为了维护家族这个事业社群,必须维持纪律,所以要强调男女有别。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强调秩序),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强调冲突),乡土社会是前者,现代社会是后者。所以为了维持社群秩序,乡土社会鼓励同性感情,强调男女有别,夫妻之间是合作关系,如果老公太爱老婆会被认为没出息,夫妻最多只能白头偕老,兄弟却可以同年同月死。
乡土社会的稳定秩序,既不是人治也不是法治,而是靠礼制来维系的,礼是乡土社会演进积累下的有利于维持群体存在发展的关于行为规范的经验,在乡土社会,遵守礼就能很好的生活,失礼就会受到惩罚,甚至带来危机。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长老的权威也来自传统对于对付生活问题的有效性,而现代社会打破了这一基础,才出现“礼崩乐坏”的现状,彼此都很难根据传统的礼来预测彼此的行为,所以冷漠和冲突比较普遍,也深怕冒犯他人,而时时处于焦虑之中。
在乡土社会中,乡村的权力既不是专制横暴权力(统治权力),也不是民主的同意权力(社会契约,共同授予权力),而是教化权力。乡土社会有自己的权力机制,而且皇权想渗透到乡村,成本太高,所以反而是无为之治,与民休息,更有利于统治。“无讼”也就是在无为统治下出现的。在乡下打官司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乡土社会的“官司”都是靠礼制和长老裁决,很少会诉诸法律,因为礼制通过长期的教育,把规则内化成习惯。在我的家乡,小时候,抓到小偷,如果是本村人,就是村里人押着游街示众,并不交给司法机关,让小偷无脸在村子生活而离开村子。
乡土社会的的权力是教化权力,而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就是长老,长老依据礼制对乡土社会的冲突进行调解和裁决,并非依据法律。长老的权威来自于有用经验和血缘。血缘是维系差序格局的力量,而且血缘是稳定的,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人们通过血缘来确定自己在乡土社会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待不同对象的行为方式,血缘关系是几乎无法摆脱的重复博弈关系,所以讲究的是人情。而地缘是并非强制和稳定的,所以地缘可以将利益和交易,可涉及商业,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由于社会变迁,出现了新问题,这时长老的经验不再有效,需要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问题,掌握这种新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种新权力:时势权力,所以,名与实权逐渐发生了分离。在乡土社会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可以依照欲望形式,人们的行为模式是: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但是社会变迁,原来的文化,不能满足生活的满足,需要推求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目的,人们需要学会一方面克制欲望,另一方面通过计划来达到目的,而做计划的基础就是知识。
所以,新时代,知识即权力!
读完《乡土中国》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深或浅留着乡土社会的烙印,而到达城市后,我们又面临全新的环境。 一方面,我有着与乡土社会的割裂的疼痛,抛弃和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习惯、经验,失去熟悉的东西导致安全感的缺失。另一反面,我们面临全新的环境和问题,没有成熟的应对方法,导致焦虑,必须通过试错和学习来适应,过程充满未知的畏惧感,曲折而疼痛。
而且时代只会越变越快,我们每一代人所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也越拉越长,所以,具有进化型的学习能力变得异常重要,要求我们保持永远的开放状态和学习精神。
http://www.dxsbao.com/art/5072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