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后一课》赏析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次年法国战败,普鲁士趁机进军巴黎,逼迫法国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强行占据了阿尔萨斯全省以及洛林的部分地区。此后数十年中,阿尔萨斯及洛林地区的人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迫害和凌虐。都德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种种暴行,而法国人民持续的反抗活动也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此期间,都德创作了许多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最后一课》是其中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它通过普鲁士侵略军占领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的遭遇,描写了沦陷区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愤痛苦,歌颂了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体现出悲壮的爱国热情、传神的形象描绘、高超的叙事技巧、简练的语言风格这四个突出特点,下面将深入分析。
一、悲壮的爱国热情
在表达爱国热情时,一般的作家倾向于描绘壮大的战争场面,来渲染出悲壮感,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而都德却反其道而行,一场巨大的历史悲剧通过一堂法语课来表现,以此来传递他们深沉的爱国热情,这样的叙述更加触动人们的心灵,更显出他们爱国之情的悲壮。
悲怆性是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的共有特点。在《最后一课》中,更是弥漫着悲怆的底色。都德致力于表现各种人物的悲剧色彩: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权力的小弗朗茨、再也不能在此教授法语的韩麦尔先生、从此没有法语学学校的镇上的老人等等。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感情与行为决定了法兰西民族的悲剧,是这一大悲剧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德的小说不仅蕴涵着他自己丰富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构成了对普法战争这一民族灾难的悲剧意义的深刻发掘。
二、传神的形象描绘
《最后一课》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作者经典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以小弗朗士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来描绘被占领的法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人物传神的心理、细节描写,将这“最后一课”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身份、地位,可他们深沉的爱国之情却是相通的。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乡村教师,一个平凡的老知识分子形象。这位老人以传授祖国的语言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是具有崇高的民族尊严的爱国者。而自此之后,再不能在祖国土地上教授法语,他的痛苦和悲伤无以言表!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他的不舍:穿上那套只有重要日子才穿的衣服、为这节课准备崭新的字模、用漂亮的字体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等。韩麦尔先生强烈的民族意识、高尚的爱国热情,在最后一节课上以无法压抑的力量迸发。他热情地赞美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他要把反抗敌人最重要的武器交给孩子们,他怀着满腔的爱与恨写下“法兰西万岁”,这样的韩麦尔先生高尚的令人心碎。小说中既没让韩麦尔先生说一句豪言壮语,也没让他向孩子们说半句你们要爱法兰西的话,可是在整篇小说中,韩麦尔先生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和神态,都无不表达出他炽热的爱国热情。人虽将被迫离开学校,但他要把精神留下;课不能再上了,但要把爱国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幼小心田。都德用浓重的笔墨成功地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一爱国志士。
小弗朗茨是小说中的又一重要人物。作者正是通过他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最终完成了对先生高尚爱国者的形象塑造。小弗朗士顽皮贪玩、天真无邪、不爱学习, 甚至有时还会逃学。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却会在最后一堂法语课里,深切地体会和感受到与祖国语言分离的悲哀沮丧。小弗朗茨从内心发出叹息:“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不许在自己国土上用自己的语言教授自己国家的语言课,这是多么残酷的命令。他看着先生发下来的字帖,望着挂在课桌前铁杆上用花体字写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幻想它们“就像许多国旗飘扬在课堂上”。这是多么美丽的幻觉,它既代表了一个孩子天真的幻想,也代表了全体法兰西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从一个顽皮小孩身上透露出的爱国热情,时时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三、高超的叙事技巧
在《最后一课》中,都德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他并不着力于描绘法国人民与入侵者进行斗争的巨大场面,而是只集中描写了生活中一个极其简单的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观察和感受,以小见大,把沦陷区人民悲痛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被都德运用得出神入化。
这种注意描写生活横断面的手法,使构成小说主体的都是被集中加以描写的生活画面,并且画面线条简明、结构灵活,消解了小说的戏剧性,完全是属于生活的平凡现象。这就让小说具有一种散文化的特点。但是,都德并不仅限于平凡的生活场景,而是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深刻意蕴,这就使得文章充满了动人的情趣和深沉的情感内核。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大量运用心理和细节描写,成功塑造了先生和学生。同时,还运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镇上的人们,一个个传神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同于其他小说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并未遵循常理,而是运用了反常法,通过反常的人物语言、反常的人物行为、反常的生活事件、反常的环境氛围及反常的心理情态来揭示主题,这样的手法既引人入胜又激动人心。
四、简练的语言风格
都德被称为散文诗人,他温存而柔和,他这种充满了感情和诗意的散文化小说风格在《最后一课》充分体现。他以温和、亲切的眼光看待现实和人生,因此,他所表现出的都是温存的场景。即使是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他也是从缓冲的方面去把握。像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这样的巨大悲剧,他仅仅通过一堂课来体现。
《最后一课》既无惊险曲折的情节,也无华丽堆的词句,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描写,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的朴实自然、简练传神。然而这种朴实自然、简练传神,又不显得平淡、一般。作者运用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的方法,使作品中要揭示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悲壮、沉痛的气氛越来越加强,人物性格越来越鲜明,对读者的感染力也越来越强烈,让人读完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在三千多字的篇幅内,竟能这样深入细致地为我们描述了生动、感人的最后一课,整个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这种悲壮的感情通过传神的人物形象描绘、高超的叙事技巧等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呈现出简练而温和的语言风格。
http://www.dxsbao.com/art/4519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