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1843年出生于纽约,早在写作《黛西·米勒》之前,他已反复横渡大西洋,陆续在欧洲游历多年。从幼年时代起,亨利·詹姆斯便随父母在欧洲旅行,瑞士、法国、意大利,住遍了欧洲的旅馆,就像《黛西·米勒》中所描述的那样,“除了旅馆,还是旅馆”。詹姆斯的父亲,热切地向往欧洲,其中不仅有对欧洲悠久文化的探索和鉴赏,还出于一种美国19世纪的文化冲动。作为一个有教养的美国人,似乎有必要到欧洲去,去旧世界寻找美国的精神祖先。美国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这需要到一种异质的文化,才能获得分辨。可以说,对于上流社会的美国人来说,欧洲是一枚身份的试金石,自己身份是否尊贵,趣味是否高雅,行为是否得体,道德是否纯洁,欧洲标准是美国人用于定义自我的标尺。
《黛西·米勒》或许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最通俗也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它写作于1878年,一开始是在杂志上连载,1879年以书籍形式出版。作品描述了一个美国少女游历欧洲所遭遇的不幸:漂亮娇弱的黛西是一个美国商人的女儿,她的性格是“放肆和单纯的结合”。她无视在欧洲的美国人社交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满怀着体验生活的热情,公开和一些身份不高的男子过从甚密,为此引起公众舆论的讥评和上层社交界的冷遇。她一方面对任何限制她自由的企图表示反感,似乎对一切飞短流长的批评不以为然;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感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期待着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失望之余,她不禁自暴自弃,终于在一次不合时宜的夜间郊游中染病去世。作品通过这幕悲剧着重表现了欧洲旧大陆的礼教习俗同美国新世界生气勃勃然而不免粗俗的自由精神之间的冲突,在批评旧习俗的偏颇的同时,流露出对女主人公的一定的同情。作品含蓄地表明,和表面高雅大方、实质陈腐狭隘的欧洲社会风尚相比,黛西的纯真开朗、自由不羁的品行更为可取。作品采用“内视点”的描写角度,通过小说人物温特伯恩的眼睛来观察评判整个事件。温特伯恩既深受欧洲文明的熏陶,又有几分赞赏黛西,他不时修正自己的立场观点,努力在两者的影响下保持“良知”和洞察力。这就决定他的观察评判具有某种“超然”和“客观”的价值,进而使整个故事真实可信、余味无穷。
http://www.dxsbao.com/art/4505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志愿服务进徐家儿童折纸欢乐多——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书声琅琅·童心满堂”课堂活动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
廖俊雅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徜徉数学海洋激发创新思维——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书声琅琅,童心满堂”课堂趣味数学课2021年7月17日上午9点,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
李诗瑶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用五彩画笔让想象迸发——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书声琅琅,童心满堂”课堂简笔画课2021年7月17日上午9点,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李诗瑶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迎徐家朝阳,谱安全序章——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书声琅琅,童心满堂”课堂之“安全教育课”2021年7月14日上午9点50分,伴随着自信……
蔡明希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2021年7月13日上午7点30分,“青春飞扬·心暖夏乡”志愿服务队在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集合,搬运所需物资和行李,准备前往相隔500公里以外的巫溪县徐家镇塘垭村,开展2021年暑期“三下乡”……
杨嘉丽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2021年7月13日早上7:30,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集合前往重庆市巫溪县徐家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经过……
陈子月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志愿服务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志愿服务队前……
何嘉颖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2021年7月16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再次走进徐家中心小学的课堂,为孩子们带来自然科学课,希望能增强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对……
廖俊雅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