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对其中的一些名言耳熟能详了。我们在咿呀学语时就跟随着大人诵读,抑或是在学堂里看着课本上的注释,听着老师的解读,机械地把这博大精深的经典塞进大脑。我们可能未曾用心咀嚼,仔细体会过其中的深味。
二十年的光阴荏苒,我不禁要借用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来感叹了。在这段生命的旅程中,我主要扮演学生的角色,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我曾为自己这样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曾以为这样的“学习与生命同在”的理念深得孔子的学习之道。其实不然,如今,手捧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再读经典,发现《论语》真是一本精妙的书,让人学用不尽。下面主要谈谈我对《论语》中学习方面的浅薄感悟。
一、学与思结合的重要性。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什么如今的我们饱读诗书,融贯中西却时常感到内心迷惑而无所适从?因为只读书,不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过犹不及”。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现在一些孩子很小就能背诵长篇的古诗词,把圆周率小数点后几十位背下来。但试问这样的学习是否真的有用?不过是朝着把我们的脑子复制成一个计算机内存的目标进发。与其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内存,不如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我觉得一个在特定领域有建树的专才比平庸的全才有价值的多。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心有所想却不能用语言顺畅的表达出来,这其实是我们关于这点的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但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悱”。如果不去书中发掘真理,就容易陷入空想,甚至有陷入邪说的危险了。两千多年前,先哲就告诉我们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可惜真正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
二、为己之学,学以致用。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现在国际上一个通行的说法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是好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善行为,充实自我。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从事学习的人为了端正、完善自己,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孔子宣扬的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后世的读书人都汲汲于名利,把学习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了。
但其实孔子的学习之道是要求我们通过学习重塑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使其行为变得更有效率,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到达所学与社会所求的统一。
反思自己十多年来的求学之路,为自己感到不值。我曾几何时闻鸡起舞,把别人用于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努力皓首穷经,想要了解所能了解的一切,却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一切前人的精神财富只有留下过自己思想的痕迹才算是真正被自己汲取到。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将努力融汇典籍,学以致用,用所学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重读《论语》,每一次都可以收获不同的感悟。古人说得不错,半部论语治天下。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政治、处事、教育、哲学思辨等领域,我们的先贤都为我们留下了前瞻性的精神食粮。如能真正体味其中真义,即便只是其中的只言词组也可以支撑你行走天下。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好好阅读《论语》,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边读边思,学以致用,达到至善的境界!
http://www.dxsbao.com/art/449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