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感叹于生命的顽强,但它有时却脆弱无比。输一次血,生一次孩子,甚至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致人于死地。当一个人惨遭一个又一个不幸,最终一无所有后,他将为什么而活。
余华的著作《活着》给了我们答案,他在书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活着》中,主人公徐富贵一开始是一个嗜赌成性的纨绔子弟,他输光了全部家产。在父亲临终前的教诲下,他决定重新做人。然而命运却不打算放过他,悲剧由此上演他的人生。
他进城为母亲买药却被抓住充当壮丁,辗转到家后,母亲却早已撒手人寰。他的儿子和女儿接连因为意外去世,妻子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也郁郁而终。随即他的女婿和外孙也接连离去。然而哪怕最后只剩富贵一人,他依旧是选择坚强的面对生活。他买了一头老黄牛,终日与它为伴,在枕头下放十元钱,希望有人为自己收尸。
读完整本书,我们难免会有疑惑,余华是如何又为何写出如此悲惨的故事。 余华创作《活着》的灵感源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黑奴一生充满磨难,家人接连去世,但他却命运丝毫怨言,依旧友好地对待世界。这首歌触发了余华对“如何展示高尚”的思考,即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整本书充满了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为了救治县长夫人,主人公富贵的儿子被抽干血液以至死亡;因为过度饥饿,他的孙子在吃豆子时被噎死;由于医疗水平的落后,他的女儿因难产而死。这些事件充满苦难却又带有荒诞色彩,令读者为之伤心时,也触发了我们对社会诟病的思考。有作家曾经这样评论道“富贵身上是中国近代所有苦难的集合”。徐富贵的一生从旧社会开始,历经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自然灾害等社会变更,饱受了这些时期带给底层人民的苦难。
《活着》整本书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简洁朴素。这样的表述却恰好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于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感叹。在埋葬儿子之后回家的道路上,余华这样写道——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余华在这里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感受,而是通过坏境描写与对比手法,隐晦地向读者展示富贵内心的悲痛与绝望,令读者唏嘘。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或许不会经历富贵命途多舛的人生。但是如何面对挫折,看待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大难题,或许你能从余华的《活着》中获得启发——“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
http://www.dxsbao.com/art/4470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