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巨大的篇幅。阅读通常被定义为在听觉和视觉的帮助下,借助认知行为和精神运动技能从书面符号中提取意义的一种行为。自古以来,承载文字的媒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印刷术的出现使文字得以“跃然纸上”,使知识得以广泛流传。此后千年,祖祖辈辈逐渐适应了在可触纸张与油墨香气的陪伴下阅读。
而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新兴阅读媒介兴起。屏幕的出现使得知识载体的物理体积被压缩,千万书籍容纳于方寸之间,变得可以轻松随身携带。人们开始渐渐习惯电子阅读,屏幕学习渐由趋势转为常态。研究表明,43%的美国人以及48%的18到29岁的美国人在阅读例如报纸与书籍时的长文本时选择采用屏幕阅读,并且预计未来这一比例将以指数形式增长。
什么是“屏幕劣势”
“屏幕劣势”是指以电子屏幕为呈现载体时,人们所取得的阅读成绩不如纸质稿的现象,尤其是在读一些篇幅较长且具有一定难度文章的时候。大量研究发现,阅读纸质文本比阅读电子文本时的阅读理解效果好。如,纸质阅读对学生记忆关键词和其他相关信息有显著的优势。且与电子阅读相比,读者在阅读纸质稿时可能更有效率,也更清楚自己的表现。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并未发现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在阅读理解效果上的区别,甚至有研究指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屏幕优势。此前,这通常被解释为电子设备本身存在技术劣势以及它会带给人们视觉疲劳。
然而,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表明这种解释是不足的。首先,科技的进步正逐渐消除屏幕本身存在的技术劣势,且研究发现“屏幕劣势”在一些被认为已克服技术劣势的最新设备上依然存在。其次,人们依然对纸质稿有着普遍偏好,即使是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和长期电子屏幕经验者。且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即使所用媒介与材料相同,在不同的控制条件下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些发现暗示,人们在屏幕上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可能并非科技方面,而更可能是认知方面的,如元认知方面的
从元认知视角分析“屏幕劣势”
元认知这一概念最早由 Flavel 提出,是对认知的认知。阅读理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元认知活动就被称为元认知,主要关注读者如何将自己的阅读过程与结果作为意识对象加以监测,及如何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与困难,这分别被称为元认知监测与元认知调控。总的来说,屏幕阅读在元认知的调节上不如纸质阅读。目前的研究主要认为,元认知过程在屏幕阅读上的效果较差,可能部分归因于更高层次的元认知信念,即人们对于不同媒介的主观态度和加工深度存在差异。人们普遍认为印刷纸媒介适合努力学习,而电子媒介更适合快速浅层阅读短文本,如新闻、电子邮件和论坛笔记等等。人们通常认为屏幕呈现的信息是浅层的,这可能会使他们减少认知资源的调动,以致于无法达到有效自我调节所需的程度。
综上,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从元认知的层面探讨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效果之争。数字时代究竟是将纸质书完全取代,还是保留它的一席之地? 让我们一起期待。
http://www.dxsbao.com/art/4424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