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长镜头端详,有交流互鉴才有今日人类文明的繁荣多彩。古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驼铃声声,书写出文明交流、文明共存的典范。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如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加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我国举办这项国际体育赛事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提供一个竞技的舞台,更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文化交际,特别是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跨文化交际的深入使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过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与学习,并掌握跨文化交际过程相关的技巧,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实现避免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从而尽可能地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火爆全网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英文名分别是“Bing Duen Dwen”和“Shuey Rhon Rhon”而不是简单的拼音,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用冰墩墩和雪容融的拼音做他们的英文名字,非常好读,但是按照英文发音习惯,“墩墩”会被读成“蛋蛋”,偏差很大;而Xue不符合常规的英文词构成方式,外国友人会看不懂。
说到底,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英文名完全是为了方便英语母语者发音,毕竟冬奥会是一场国际体育赛事,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咱们顶流的名字可不能念错。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国,其饮食文化更是从未间断。在中华儿女上下几千年的伟大实践中,饮食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饮食对于人们来说,除了单纯地为了果腹充饥和满足生存活动的需要,更成为人们享受生活、寻求乐趣的一个重要方式。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追求味觉、视觉的享受。在人们高要求的推动下,菜肴样式多种多样、烹饪技术独领风骚,这些都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内涵的生动写照。
在北京冬奥会上,北京冬奥村的食堂给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准备了近600道菜,中国的美食可谓是又火了一把,从小面到麻婆豆腐,接着再到糖醋里脊、北京烤鸭、江米条、豆包……,让外国友人欲罢不能,不忍离去。无论是喜欢韭菜盒子的中国运动员谷爱凌,还是每天至少吃六个豆沙包的马耳他运动员,更有回国前打包中国菜的加拿大运动员,无疑都体现了中华美食的魅力,也展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与热情好客。
此外,为了充分尊重各国运动员的饮食习惯与习俗,冬奥村的食堂还特意将取餐区域进行了划分,有世界餐台、中餐餐台、素食餐台、清真餐等。在传递中国美食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其他民族在饮食上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了互相尊重、各国平等。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讲,外国友人对中国饮食的认同是对中国认同的一个缩影,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信任与尊重。
冬奥会,这场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盛宴,一方面,将中华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借鉴吸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加强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在之后的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本着得体、慷慨、赞誉、谦虚和一致的准则,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http://www.dxsbao.com/art/440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