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人性、英雄、新闻、爱情
—《兵临城下》
影片以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象征意义的镜头开始,一只在雪地里伺机而动的狼,盯着自己的猎物—马,幼年瓦西里出现在视野里,颤抖的手最终在爷爷的不断催促下,开了枪,镜头切换,来到了成年后参战的瓦西里。本以为会是一个少年的励志成长故事,之后才发现是历史剧,讲述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关于历史,我只能想到高中历史课本上对于这场战役的寥寥几句,但言归正传,看完这影片最吸引我的,便是战争现场的高度还原,英雄主义,爱情以及影片中的报纸,还有战争中惨绝人寰的屠杀带给我人性的思考。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进退两难,死路一条
对于战争画面,前面是德军的枪支弹药和连续射击,身后是同胞的枪口,只能前进,不留懦夫,这是战争里最让我震惊的画面,将年轻男性作为吸引敌人弹药的靶子,后退的人则被视为懦夫,也将死于同胞枪下,画面远比我想象的血腥和残忍,而苏联人民躁动不安,急于逃离祖国,寻找新的安全落脚点。这便是战争下,苏联的真实写照,无家可归,家破人亡,我也更庆幸自己出生于和平年代,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举国安定,春暖花开。
报纸树立英雄形象,人民确立精神信仰
政委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将瓦西里的狙击技术和英雄形象通过军报呈现在大众视野,并且每天广播中播放的也是瓦西里射杀德国军官的事情,巧妙利用了报纸和广播这些媒介系统,迅速将瓦西里的英雄事迹散布全国,让我不禁在赞叹瓦西里高超射击技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报纸等新闻媒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报纸传播新闻,消息及时,更新速度快的功能,在当时社会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信息纽带;除此之外,政委将瓦西里的照片放在报纸封面,以此扩大关注度,也体现了报纸头版头条的重要性。但也让我们看到报纸的过分夸大,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有待加强。
瓦西里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出现,不仅让苏联红军的士气得到鼓舞,也让苏联人民重新点燃了希望,成为苏联人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这对于生死攸关的苏联来说,就是在黑暗中创造了打败德国的希望。从瓦西里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英雄人物也不过是普通人,他也在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他也想要退却,但在面临报纸的不断发行和广播的日日播报,让瓦西里骑虎难下,也让我们看到报纸的过分夸大,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有待加强。
奋不顾身,互相守护
瓦西里和塔妮娅的爱情是影片的主线之一,并且战争中的爱情更显的勇敢而坚韧,当塔妮娅得知瓦西里深陷危险时,奋不顾身地去救他,是对瓦西里的爱让她战胜了恐惧,瓦西里在得知塔妮娅去世之后,依然坚持作战,最终找到她,是一段美丽动人,互相守护的爱情故事。影片的副线是丹妮洛夫对塔妮娅的爱慕,爱情让丹妮洛夫违背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却没有得到对等的回应,丹尼洛夫死的时候以为他和塔妮娅能在同一个世界了,那一刻他应该是幸福的,可悲的是他们被永远的分在了两个世界。
泯灭人性而又渴望人性
电影中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泯灭了人性,不管是战场上的凶残军官,还是杀人如麻的入侵者,他们都是爱父母,爱家人,每天上班下班,柴米油盐的普通人,过着甜蜜普通的日常生活,人性本就是这样,追求安逸平稳的生活,对家人拥有爱心和善意。影片的后半段可以看出,大家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生活,即使在战争中,也爱并快乐着,你无力选择远离战争,
你只能选择在战争中快乐的过着未知的每一天,或者悲伤的悼念未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泯灭了,但又渴望人性的闪烁,战争中的是被逼出来的人性,不是真实的人性,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自然流露的今天,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最后想提及一下这部影片我不满意的几个片段,首先就是丹尼洛夫因为嫉妒而发出的污蔑电报发出去之后就完事儿了,完全没有交代上级的任何处分;其次是瓦西里在生死一线的时候睡着,并且被对手发现,对手康尼少校竟然也没有补枪;最后就是丹尼洛夫莫名其妙就送了人头,虽然他在前面交代了他的懊悔,但我仍觉得这个人头送的太过于突兀,康尼少校击中丹尼洛夫之后,竟然就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完全暴露,而之前那么小心谨慎,这次怎么忽然神经大条了,不符合常理。
http://www.dxsbao.com/art/4392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