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缩影观,“小清新““情怀党“有痛心质问道“传统文化怎么了?“有的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古典乐迷的高大上,各种非主流,脑残体… …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失去文化之肺,城市保安闲暇下来低头看的不是书,而是手机。
娱乐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不少人的生活已经被互联网裹挟,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越来越精彩的短视频、与戳中痛点的自媒体文章所吸引。由于疫情,我们被困在家,自由时间增多,但仍然沉浸在娱乐八卦,专注力被慢慢“侵蚀”,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沐浴在互联网阳光成长起来的新世纪年轻人,早已习惯通过“搜索引擎,在线问答”等十分高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而对于厚重的书籍,一般会心生抵触。质疑从未停止:身处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究竟是否还有“读书”的必要?
诚然,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信息的高效获取,的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构筑起新时代最为壮丽的通天大厦。短视频与线上直播,乃至疫情期间如火如荼的网课,也证明了网络发达带来的先进与便捷。
阅读书籍让我们长久保持专注,并将知识尽可能多的烙印在脑海的深处的益处是互联碎片化阅读无法取代的。当阅读书籍沉静下来时,大脑的深度记忆系统,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在未来的某刻,就能最大程度的将这些记忆深刻的知识调取出来,从而加以使用,解决需要面对的问题。而“碎片化阅读”往往在一瞬间充斥眼球,给阅读者营造出“我学到了知识”的错觉。然而放下手机的一瞬间,大脑空空如也。
读书不应该成为“奢侈的向往”,而是一种主动的分享,通过读书分享感悟,分享生活。书可以无形作用在你我生命中,就如三毛曾经在《送你一匹马》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世界莽莽,时间荒芜,幸而有一盏读书灯,愿意日日夜夜被点亮。
http://www.dxsbao.com/art/4377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