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名人总是有许多身份的,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英雄文人,通常是既上知天文又下知地理,或文采斐然或武功高强,这样的人一但出现都被称为“传奇”,更有甚者,可以成为“时代的传奇”。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属于宋朝时代传奇的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我们既听过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咏梅闲情,也学过在变法史上独占一席的“王安石变法”,更有幸听人讲起过 王安石的优秀前沿的政治文化思想。他无愧是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而他一生的经历,也确实担得上“传奇”二字,王安石从小就学习优秀,会读书爱读书更是有所成就。在科举考试中很轻易的就考取了进士。他的很多诗句现在仍然广泛流传,他的思想也被现世的很多人所认可。有句话说得好,不想做思想家的文学家不是一个好政治家,这句话完美的概括了王安石的身份。不过相比于文学家的身份,王安石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份才是真正的深入人心。
其中“革除弊政,因时立法”,“创立善法,抑制兼并”是他最重要的法律思想,而“王安石变法”所涉及的一系列制度,又是对这两个思想的高度概括,我想就这两个思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说到“革除弊政,因时立法”和“创立善法,抑制兼并”就不得不说说北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王安石的相关经历了。
王安石在年少时候有跟随父亲四处宦游的经历,再有后来自己做官的经历,就产生了改革变法的想法。可是在当时的宋朝,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大矛盾,一是阶级矛盾尖锐,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二是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其次还有北宋自身发展中所形成的“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都极大的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而因为北宋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以及和西夏,辽连年征战的失败,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这样看来,北宋真的是已经到了内忧外困的地步,做出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但是因为对土地“不抑兼并”的态度,养出了一系列豪绅地主,贸然变法,势必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从王安石打算变法开始,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打击。守旧守旧派斗争激烈。其次还有北宋自身发展中所形成的“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都极大的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而因为北宋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以及和西夏,辽连年征战的失败,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这样看来,北宋真的是已经到了内忧外困的地步,做出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但是因为对土地“不抑兼并”的态度,养出了一系列豪绅地主,贸然变法,势必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从王安石打算变法开始,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打击。守旧派的强烈反抗让王安石很难真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王安石不得已甚至被罢了宰相的官位。这只是开始,后来王安石还被罢了一次相。经历上一次罢相之后,王安石又被任用。但是好景不长,王安石的变法派并没能够占据大势。数年后,改革派彻底被守旧派打倒,一切所定下的新法全部被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但是这样就能说王安石的变法是失败的吗?我觉得恰恰相反,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宋存在的问题,但是却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因为他提出的“革除弊政,因时立法”的法律思想,有人从他的变法里摸出来一些蛛丝马迹,说王安石看起来就像一个穿越者,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倡导的变法有很大程度有很超前的时代性。王安石提出要因时立法,就是要摒弃古旧且无用的祖宗之法,而是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创立新的,行之有效,对百姓,对国家都有效的法律。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针对当时北宋土地兼并严重而创新实施的“青苗法”,王安石在青苗法中的创新和先进之处首先体现在他开创了以国家资金为基础的信贷制度。这个信贷制度是不是很像现在普及的银行贷款。
青苗法的初衷是为了抑制高利贷,那其实就说明当时的大众对于信贷并不陌生,陌生的部分,只是由国家提供罢了。除了因为它超前,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当时,国家只有财政系统,并无金融或银行系统。
现代银行系统的重要功能是把对信贷的自发需求和自发供给以市场价格,也就是利率匹配起来。而传统的财政系统只负责按照既有的规定或计划进行资金的上收和下发。青苗法的本质是在没有银行体系的情况下用财政体系干银行体系的事情,而且也并没有把政府和实场两把手结合好,只是单纯的以政府的强制力进行,所以当然会有力不从心的地方。
http://www.dxsbao.com/art/4332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