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一盏茗茶,一本《史记》,醇香、意味皆回荡经久…… ——题记
诵来高亢激越,如高山流水的奔流不息;品来栩栩如生,似纪录短片的真实可感。一纸素文如波涛汹涌之势,却又有一股无法隐匿的苍山老林之感——古朴浑茫而又悲壮。
辛弃疾曾用深邃雄伟的大山来形容司马迁的文章风格,细细品味,便也能领略几分。
司马迁是一个有伟大抱负的人,他崇尚的自然是大智大勇,知恩图报,有胆识才略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刺客列传》中太史公以精妙的笔墨塑造了五位成功的刺客形象。其中曹沫和荆轲尤为突出。他们并不是为那些出自个人恩怨而想要报仇的人去行刺。他们升华至另一个高尚的境界——反侵略,反压迫。他们在国家已至“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况之时,挺身而出,以侠者的风范为国家反抗。荆轲所待之人未来,或许他自己已经知道行刺是会失败的,可他依然选择为国献身,为国家做自己最后的抗争。这难道不是一种勇士的气节吗?这难道不够雄伟吗?所谓“雄伟的大山”,就五位刺客的超越常人的有侠肝义胆之气节的人来诠释不亦妙哉!
再用“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对我壮美山川大声朗诵《刺客列传》,一股铿锵磅礴之势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气概,在胸中翻涌不息,辞句抑扬顿挫似激昂的的交响乐,一句勇士豪迈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耳边经久回荡……雄伟,豪迈,妙哉!
仔细钻研太史公之笔墨,其文辞的细腻,用清朝周亮工之言“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来形容真是在恰当不过了!
司马迁之行文写作手法诸多,《刺客列传》中衬托手法尤为突出。如其记叙聂政时,用较多笔墨不仅塑造出了一个孝亲爱友,有智谋,沉深能忍的内在灵魂,也突出了其自身对该刺客的高度重视,更是让读者敬佩不已,也为聂政最后的结局深感哀痛……再看这“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一句极为简短的叙述,却将荆轲内心对自己无人赏识的深沉的悲伤巧妙而又深邃地透露了出来。又有言“《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史记》全文基调激越慷慨,却又隐藏了满腔的抑郁不得志的愤懑。谓之“深邃”,可谓精矣!
再次到达历史深处,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诗所阐述的观点是:人性是有两面的,而两两相对的人性的本质却又是调和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穴居着一只猛虎,在洞穴外又盛开着细腻的蔷薇。无论猛虎有多大的魄力或是豪情满怀,它的内心都有一份安然的灵动,它也会细腻地贪婪地去嗅蔷薇。
从《史记》的现象与本质来看,它不仅突出了笔下人物的大勇大义,更折射了司马迁内心炽热的豪情与壮志,如果说这是“猛虎”,那么其行文风格与词藻的独特无疑是“蔷薇”。用“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来形容《史记》,由物及人,不亦妙乎?
http://www.dxsbao.com/art/4132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