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我接触到“内卷”这个词是在网上的国际政治课程中,当时听到视频中的主讲人提到这是常用于国际政治的学术用语,但随着网络的传播应用,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含义,一般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阶层都出现了内卷的现象。其实,出现竞争不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它能起到促进行业发展推陈出新的作用,但过度的恶意非理性竞争只会消耗团队中不同人的积极性,前面的人害怕被追赶上,中间的人盲目从众努力,后面的人所看无望坐以待毙!“996工作制是福报”、“007都是日常”、“再不努力你就被这个时代淘汰了”等耸人听闻的网络文章轰炸我们的视野,贩卖社会焦虑。似乎周围所有人都十分努力,你不努力刻苦追下去,就显得格外不合群。于是,我们渐渐地不得不服从这种“同伴压力”,被自愿地陷入这场毫无缘由的竞争。
作为学生群体,或许没有面对社会中那么现实的问题,但家长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绩点、科研竞赛等一系列事情都成为了我们在校园这个象牙塔里无法逃避的,且遇见的时间越来越超前,甚至刚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开始投身研究生备考阶段。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情况不好,有目标有方向持之以恒地努力是值得鼓励赞扬的。但一味地鼓吹这种氛围,带动其他人盲目地参与,还是要值得慎重考虑。边骑车吃早餐边用电脑做功课,争取奖学金引发的各种勾心斗角,为取得课程高分一个个相互攀比谁的课程作业写的内容多,以利益为学习的最终导向是否偏离最初求学的初衷。公平的竞争在于大家按照合理的规则进行,我就是要这门课满绩,那就做好每一次的课堂笔记,认真完成课程作业,积极备考复习,而不是为平时分刻意地未加思索地争相地回答问题,应是做好准备的有理有据,不是追求课程论文的字数多少,应更加关注其质量,不是寻求凡尔赛式地炫耀,应更关注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
学生的本职就应该以学业为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只以这一套价值考量标准则显得有失公允。学习成绩好不代表他真正有中等层次的同学掌握的知识牢固。如果只以绩点高、保研、国奖大佬为优秀榜样标准,渲染一种一切向分数、奖学金看的紧张氛围,让人人天天忙着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被动地成为学习的机器,输出一份份大众普遍认可的答卷,那这个世界得黄亮,少了多少色彩和乐趣啊。圈定一个圈子让一群人在里面斗,最终突围出来的或许只是一群蚕食着同行者鲜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些拥有创业头脑的同学大学期间经营起项目,成绩可能不好,但就不是优秀了嘛?学会一项技能和才艺,难道就没一门课程满绩有意义吗?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客观评价一个人的优秀,而将本该不属于这个圈层内的人强行拉入,对他来说不是老人言般的童话,而是一场场无止境的折磨。
难过的是,内卷已经慢慢渗透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毫无察觉地开始了。羡慕以往的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走,而不是如今有人在后面、在耳边催促着你跑,或许我们已经习惯这种内卷的慢性病吧,希望不要病入膏肓,还有解药!
http://www.dxsbao.com/art/3968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