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贷款
常言道:人无信则不立,诚实守信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在生活中,它通常包含了负责任、对他人尊重等等优秀的美德。有人说诚信是美德的集合体,这种看法虽然有些绝对,却足以证明人们对诚信的重视和期待。诚信既然是如此的重要,那为什么在这个社会生活下还是有那么多人不肯去执行呢?
贫苦的家境成为了通往大学路上的栅栏,多少贫困学子在日夜忧心中苦苦抉择,最后放弃了人生的美好境遇;当消息的传达出现了障碍,多少有为学子在声声叹气中无奈低头,最后错过了大好的补助机遇。一位之前并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家长,为了给他的女儿交学费,能顺利入学,劳碌奔波,东拼西凑还不得不向他开水果店的朋友借了两万元,听到这故事时,我心里五味杂陈。全中国的贫困家庭不在少数,许多家庭在儿女上大学的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家庭的不富裕和高昂的学费扎碎了很多对大学抱有渴望的学子之心,国家资助政策已越来越完善,但是因为消息的传达不够及时和普及不够深入,还会存在一些年轻有为的学子放弃学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因为我本人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所以我更了解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他日“龙门”一跃,但是由于家庭情况处于困难时期,无力支撑自己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时的无助感和焦急的心情,但幸好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帮助我解决了入学的燃眉之急,减缓了我的家庭经济的窘迫带来的压力。
因为有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来自社会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才使得学费、生活费不再困扰贫困生的心绪,才有了我们今天能安心在大学的教室里学习的机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国家在那时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
可是在国家这样的优厚待遇下的大学生却变得越来越不诚实守信了。据调查统计:在贫困地区的借款学生中每期都将有20%-30%的学生未还清贷款,这一数据已经给诚信打了个大大的折扣,借款还款,乃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是社会诚信机制构建的中坚实力量。我们应当无愧于大学生的称号,无愧于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可是他们怎么会做出如此的举动呢?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取得成功。在这个物质越来越富足的时代,人才的诚信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忽视。我们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必须从现在做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诚信素质,按时还款,争做诚实守信的当代大学生。
一个人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良好的信誉、守信的美德、切合实际的行动是是不行的。做人、交友、学习、工作,每时没刻都离不开守信这种美德。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伟人,他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在事业上有所发展,获得成功,探其原因,他们都具有守信这一品德。可以说,守信是成功的条件,是成功者面对真实的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既然诚信对我们人的一生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执行它呢?而国家助学贷款正是这种诚信的合约。它无需担保,无需抵押,这是社会对我们大学生所给子的充分信任和关怀,是国家和社会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刻伸出的援助之手。我觉得,助学贷款给我的一种感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而是一种信念,更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我觉得,贷款比给我资助所带来的压力更小,如果是无偿地接受别人的资助,我会觉得内疚,或者心怀歉疚。但用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我便可以很坦然很洒脱的面对一切,因为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按期偿还贷款,我不是只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这不是一种施舍,我必须承担偿还贷款的责任,我是在用自己的钱做自己的事。
虽然家境贫困,但我从不自卑,把生活的艰辛当成前进的动力,我努力地为自己的未来找一个方向,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树立起坚定的诚信信念,尽自己所能真心回报社会。我将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将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国家助学贷款是以诚信为纽带,只有我们双方遵守承诺,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完好地为我们服务。
现在国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并以此为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品学兼优的学子送去了初春温暖的阳光。虽然说国家助学贷款存在还款的压力,但是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成长的压力。因为它不仅让我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能激励我们发奋学习实现“物质资助”与“精神支柱”的双赢。诚信,在漫漫地人生道路上,是永不可丢弃的行囊。诚信乃无价之宝,它像一颗珍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它是深藏不露的,同时又是无时无刻闪光的,它是我们奋斗中的里程碑。我们要努力地发掘它,并拥有它,这样你的一生将充满光辉,将诚信拥入怀中,让诚信托起我们的梦想。古人说: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讲的就是一个信字。即讲话一定要严实守信,不食言,对自己所说的话要承担责任和义务,敢信于人。所以,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轻易许诺;而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去兑现。坚实守信,是靠自己去成功的必要条件。
http://www.dxsbao.com/art/3888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