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狐假虎威》,教参中是这样写的:《狐假虎威》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搜索百度,百度百科中也这样写道:“狐假虎威是汉语成语,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显然,它原先的文体是寓言,但编者则把它当成童话故事来处理,而且还被置于“相处”这一人文主题下,显然它的原来的寓意与这一主题是相冲突了。我们不可能教学生要像狐狸一样借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恐吓人。对吗?那么,在“相处”这一人文主题下,“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是不是应该有另外的解读呢,我认为它应该解读为:弱者与强者如何“相处”。当自己面对强手,身处险境的时候,能不能动脑筋、想办法,来使自己脱离危险。这样才与“相处”这一主题相吻合。
其实,对手的强大,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已显现出来:“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尽管狐狸动作如此迅速,一窜而过,可还是逃脱不了老虎的魔爪。力量的对比与悬殊不言而喻,显而易见。面对如此险境,逃是不可能的,硬拼更是无望。难道就这么死定了,狐狸是不甘心的,于是,危急之下,心生一计:借威风。就借你老虎的威风,怎么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用“老天爷”来吓住它,看它的反应,然后再将计就计,带着它到百兽中走一走,让它亲眼看看百兽的表现,直至让老虎完全相信自己。外强中干的老虎,在用计上哪是狐狸的对手。一切都在狐狸的掌握中。最终老虎信以为真,让狐狸逃之夭夭。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狐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吓唬百兽,而是为了自己逃命,不至于成为老虎的美餐,而吓跑百兽只是证明狐狸的计谋得逞。
今天,当我们把“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以童话的名义,放在“相处”这一人文主题下去审视,是不是应该作这样的解读呢?再作深入思考,我们也不难想到,其实,文本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是智慧,而不是外表的强大,当我们碰到了看上去比自己强大的坏人的时候,我们不要惊慌,也不要祈求他的同情和怜悯,我们应该用智慧去战胜他。这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也是与“坏人”的“相处之道”。这样理解,那么这篇文章被置于“相处”这一主题之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http://www.dxsbao.com/art/3804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