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疗法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发明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负面情绪中,却走不出来。比如说考试失败后的伤心,失恋后的难过等等。这种方法认为,让我们产生情绪困扰的,其实并不是外界所发生的具体事件,而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本身的态度和看法。也就是说,如果你感到伤心或难过,你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让你伤心的事情,而是要改变你对它的看法,进而改变你的情绪。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情绪的ABC理论”。 在这里,ABC是英文缩写。A代表Activating events,也就是你遇到的事;B是Belief,信念,也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C是Consequences,结果,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这一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并不是致力于改变外部事件,而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A是外部事件,B是人们的认知(观念),C是情绪困扰的具体表现。简单来说,就是A事件,你采用的B视角,带来了你的C情绪。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看到后是伤心,觉得“只剩下半杯了”;而有的人的反应则是高兴。觉得“太好了,还有半杯”,或者是大的酸橘子和小的甜橘子一样。在这里,当你采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
为什么只是换个视角,就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到不合理的思维当中而不自知。转换视角,其实是让你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中跳出,重新看待这个问题。根据艾利斯教授的研究,所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思维。
第一种思维,叫做“绝对化要求”。也就是控制欲非常强,所有的事情都要顺从自己的意愿。比如说“我必须要获得成功”,“所有人必须都喜欢我”等等。但我们都清楚,很多事情是我们没法控制的。所以当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时,这类人就会感到非常的难受。生活中,很多强迫症,或者控制欲强的人,就属于这一类人。
第二种思维,叫做“过分概括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偏概全。凭借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价值。比如在工作中被老板骂了,就觉得自己很没用;一次恋爱失败,就觉得自己遇不到真的爱情一样。抱有这种思维的人,会放大事情本身的好处或者坏处
而第三种思维,叫做“糟糕至极”。这种人凡事都往坏处想,非常消极和悲观。比如高考结果还没出,自己就先觉得没考好,整个人生完了一样。你可能觉得,这种思维听起来,有些类似之前学过的“防御性悲观”。相似的是,二者都会往不好的地方想;而不同点在于,采取“防御性悲观”的人,会有进一步的策略,来争取好的结果。而觉得“糟糕至极”的人,就真的只是觉得糟透了而已。
事实上,这三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好像三个隐形的小人一样,在暗中影响着我们的大脑,诱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情绪ABC理论,来解决问题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技术之后首先是要帮助自己,然后才能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在学习技术之后应该首先运用在自己生活中,去给予自己充分的力量,然后再去帮助别人。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工作不仔细,被老板骂了,现在非常伤心,觉得自己真没用。应用情绪的ABC理论,一共分为五步:第一步,找寻事件;第二步,描述情绪状态;第三步,自我反思;第四步,自我反驳;以及第五步,树立新信念。
第一步,找寻事件。也就是找到让你最近情绪不好的那件事;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你工作不认真,被老板骂了这件事。
第二步,描述情绪状态。很明显,被老板批评,你感到的情绪是伤心和痛苦,可能还有一些自我怀疑,觉得为什么自己这么没用。
接着是第三步,自我反思。也就是想想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背后的信念是什么?比如说,我觉得难过,是因为我觉得老板不会重用我了;或者我觉得难过,是因为我永远干不好这件事情。这一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没关系。重点是诚实的写下来你内心的想法
第四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叫做自我反驳。也就是针对上一步想到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反驳。比如说,上面你认为“你之所以难过,是觉得自己永远干不好这件事”,那么你的反驳,就可以是:“虽然我失败了一次,但这难道就能够代表我永远失败吗?”,或者“我真的竭尽全力去做这件事情了吗?”等等。驳斥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不合理信念的反思。
很多时候,因为长期的思维定势影响,我们是很难发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的。那不合理的观念主要有哪些特征呢?
1.绝对化要求。比如,我必须怎么样,我一定要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
2.过分概括化。评价一个人VS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比如,我这次考试没考好VS我真笨!我谈了几次恋爱都失败了VS我一无是处,一点用都没有!
3.糟糕至极,偏向灾难化。比如,我投了一个月的简历,但没有一家公司给我打电话VS我这辈子都找不到工作了。
用ABC理论进行自我疗愈,实质就是自我与自我旧有的不合理观念进行辩论,然后客观合理地进行思维,推翻自己旧有的观念,建立新的合理观念的过程。当问题涉及周围的人或者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合理观念时,常常会运用到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不是鸡汤,而是一种理性观念,可以理解为:你希望别人对你好,你就对别人好;你希望你有困难时别人帮助你,在别人有困难时你就要去帮助别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这个规则用反了,成了“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于是我们对别人有了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比如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而当这种要求难以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想越恼火,甚至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情绪。特别是在两性恋爱关系中,很多吵架的起因都是由于“你必须像我爱你一样的爱我”。这一点其实是造成我们平时生活中绝大多数负面情绪的来源,因为别人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标准来,我们希望他们像我们一样这是不太可能的.
这其实就是一个不太典型的不合理观念。类似的想法人人都会有,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对自己或者别人”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换成”希望”或者”想要”。这样,当我们不希望或者不想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仅仅只是一种失望,而不是过分强烈的自怨自艾或者埋怨他人。
http://www.dxsbao.com/art/3482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