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声音
沐着朝晖,坐上了去往河南博物馆的车,百无聊赖带上耳机,隐隐期待着欣赏文物的美妙。
伴着雀跃,走进了华夏古乐厅的展馆,兴致勃勃架好手机,静静等待着倾听古乐的高雅。
清脆悠扬的声音拂过耳朵,留下袅袅的余音你听,是贾湖骨笛的声音,这声音低沉飘渺,悠游柔转。幽幽浅浅,不绝如缕的声音游过孔洞,扶着飘飘的空气萦绕在耳边,环绕于身前,仿若声临其境,将我带回距今9000年的远古,聆听他们用骨笛吹奏自己的忧伤,表达自己的喜悦,分享自己的情感。
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宛转清亮动心幽远,听见了吗,贾湖骨笛,余音绕梁。
你听,是漆绘锦瑟的声音,这声音娓娓动听,抑扬顿挫。呦呦靡靡,余音袅袅。有美一人,抚瑟友之,绵言细语从纤细的手指中泄露,随着音浪气流缓缓推送进耳道。此情此景,我不由随着声音飘回到了距今400多年的战国时期,附身于其中一位宾客,与众位同僚好友推杯换盏,风雅乐舞,高谈阔论,酣畅宴饮。
漆绘锦瑟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楚墓,现在演奏的是它的复制品,上面有朱砂和黑色纹彩绘。说起锦瑟,我们都会想到李商隐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相传,庖牺做了五十弦的瑟,但后来素女弹瑟时哀伤不能自胜,就把瑟破成二十五弦。目前出土的瑟,也没有五十根弦,大多是23、25根弦。
鼓瑟绵绵,清丽幽雅,悦耳动听,听见了吗,漆绘锦瑟,婉转悠扬。
你听,是新郑编钟的声音,这声音清脆幽远,韵律悠扬。是王孙浩编磬的声音,这声音端肃宁静,庄重优雅。近距离观看的视听体验,不同凡响,一声声钟磬,敲击着你的心,仿佛在提醒你注意礼仪形象,礼乐制度,如此便可窥见一斑。
新郑编钟,出土于新郑金路祭祀坑,这是春秋时期的乐器,具备完整的七声音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能演奏出丰富多彩的调式和旋律。水下深埋了2000多年的楚国封地被意外发现,其中一座大墓的主人是楚庄王之子令尹子庚,里面出土了编钟、磬。春秋时期,楚国的音乐水准在诸侯国中较高,《左传》和《史记》均提到,几代楚王都很喜欢音乐。王孙浩编磬是石制的打击乐器,其音色清亮、婉丽、与编钟齐鸣时,金声玉振、相互辉映。其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制作最为精美的青铜礼乐。
庄重典雅,沉郁悠扬,听见了吗,钟磬合奏,陶醉不已。
你听,是骨排箫的声音,这声音悠幽苍凉,如泣如诉。呜呜咽咽,和缓畅快的箫声刺破空气,冲进了耳膜。萧萧梧叶,瑟瑟秋风,总是给人以凄清苍凉之感,这排萧吹奏得行云流水,清耳悦心,倒教我沉醉其中,不觉其伤,反觉其乐。
骨排箫,是世界上最早的排箫,西周初期,出土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现存于河南博物馆。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最长管32.7、最短管11.8厘米。为禽类腿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箫声融进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穿越千年与我们和声合奏。
含蓄深沉,如鸣佩环,听见了吗,一骨排箫,洋洋盈耳。
你听,你认真听,是他们合奏的声音,顿挫抑扬,正声雅音,余音绕梁。华夏古乐碰撞演出,是一种怎样的恢弘,是一种怎样的视听盛宴。
回味着余音,带着丝丝留恋,走出了华夏古乐厅,亦步亦趋的挽着同伴,前去浏览河南博物馆的藏品,一件一件,一层一层,时间紧迫,不过是走马观花,留在手机相册里的很多,留在记忆中的不过尔尔。最让我难以忘怀,回味无穷的便是那被挖掘被发现的深埋地下多年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震颤人心,绕梁三日。
迎着夕阳,坐上了回学校的车,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路线,却是不同的心境与感受。
远古的声音,我确实听到了,你呢?
http://www.dxsbao.com/art/3336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