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资助,让爱伴我前行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资助政策,不断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免、减”相互结合的资助体系,再加上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公益助学等,解决了广大莘莘贫困学子上学难的问题,减轻了许多贫困家庭因教育带来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顺利完成学业。
俗话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经历过”,我想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能更加令人难忘和动容。今年我有幸被评选为困难生,接受国家政策的资助或社会的帮助,万分感恩,溢于言表。我来自一个小城镇,家中有父母,弟弟和我,本应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却应突如其来的疾病而靡靡低垂,大学之前并未察觉狂风骤雨欲来之势,上大学后经济压力便如大山般压在心头,让人难以顺畅的呼吸,幸而得到了国家困难生资助的名额。国家资助如春风轻轻拂过,抚平了心底的伤痛,抚平了父母脸上的褶皱,父母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国家资助的甘露轻洒而过,留下的必将是无际的青青草地。
感恩意识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孟子·哭竹》的传说和“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为人处世的信条中表达出的感恩之情着实让人敬佩,受到这一传统美德的影响,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感恩之情被激发出来。让我们也学会感恩吧,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的滋养,我们也离不开感恩的相伴。上善若水,感恩当如泉,就在于让这个世界在感恩的滋润中变得更加美好吧!
郭沫若老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作为被资助的一份子,受益匪浅,由衷的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给我们的无微无至的关怀,我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资助不仅仅改善贫困学生的物质生活,在精神方面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所以在被资助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前、后生活、精神的变化,感受到很多的温暖,激发出内心的感恩之情,坚定不屈不挠的学习信念。
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受资助后,我的生活有了改变,经济压力下降,不用过分省吃俭用,也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学校资助中心联合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力量,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将困难资助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为目标,将以往“授人以鱼”的经济资助助学模式转变为搭建“授人以渔”的勤工助学平台育人模式。得到贫困生资助名额的学生都有资格申请勤工助学,经学校核实、审查通过的学生就可获得勤工助学的岗位,利用课余空闲时间进行有偿劳动,既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又得到相应的报酬。精神生活上,首先经济问题解决,能让我更加安心的去学习,而且增加我的感恩之心,让我更加懂得知恩图报,培养了我对生活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再者,它可以自我激励,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每当我松懈时,不想学习时,脑海总会及时浮现助学政策这个字眼,让我在松懈时有一种罪恶感,是它抑制了我的松懈,每时每刻提醒着我要专心、认真,要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人性最深层次的需要是受人感激。”感恩和感激虽然是人与生俱来所需要的,但并不是与生俱来懂得的和愿意付出的。总有一些人,道德缺失,为了得到资助名额不择手段,争名逐利,得到资助后,认为给予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出现上课旷课、考试挂科,盲目、炫耀及超前消费,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集体意识、同情心等。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德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大学生接受资助应常怀感恩之心,让资助活动富有深刻含义。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我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负青春时光;要参与实践,丰富经历,通过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我们受资助学生经历的或多或少和普通学生不一样,一但参与到实践中能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主动性;要回报父母,独立自强,在家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排忧解难,在外独立自强,自力更生;要投身公益,传递爱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通过义工、支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要感恩他人,回馈社会,对于大多数受资助的大学生来讲,国家、社会对我们的帮助让我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都有着感恩回馈社会的心,都会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像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感恩资助,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籍、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感恩能让我们更快乐、幸福。感恩资助,让爱伴我成长,让我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受到丝丝温暖;让我在阵阵金黄中,看到一抹热烈的红;让我在云卷云舒的清朗天空,寻到充满爱的形状。
http://www.dxsbao.com/art/3331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