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给十八岁的法学少年卡尔》之感触
正如信中开头所言,“大学一年级是心灵发展的险滩期和分化期。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是,人生的彷徨,思想的矛盾,雄心的勃发,深刻的自卑,此刻都在心灵中惊心动魄地发生着。”初入大学校园的自己,面对着周围陌生的一切,觉得自己与这里的世界格格不入,于是乎,我陷入了举足无措的境地,原本秉持着一切激情与梦想的内心在一片迷茫中渐渐迷失了方向。在这个被世人普遍认为初具社会格局的大学校园,是各种生长在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人生观的大学青年的交汇与碰撞。而我们与之成为同学,室友,维持着象牙塔的稳定结构,而象牙塔的分层即是不同的人生形态和思想轨迹的分化。听到了太多优秀学长学姐的心灵成长历程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变得优秀的故事的分享,我的内心深处涌出的是无限的奋斗激情以求自己也能模仿其人生轨迹,复制其成功。在那一刻,迷惘了太久的内心似乎有了坚定的方向。但是已经承载了太多复杂想法的内心,更多的是充斥着的是学术和思想的自卑。
由于自己一直犹豫不决的性格,每当要做出重大决定时,即使思前想后考虑再三,最终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如当初高考志愿的填报失误而产生现在自己的悔恨。但有些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且不能改变,那我也只能说服自己去接受。感谢命运眷顾,最终让我如愿地进入到法学专业学习,我也因此更加坚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信中教授回望自己的过去,向我们广大法学少年分享了自己取得成功的细节以及对我们的一些委婉的忠告。“但有些时刻,我想像自己,如果重回十八岁,我该如何度过大学。”是的,我们法学少年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呢?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这里聚集着众多学者和专家。大学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有浩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学有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是知识传播和运用的基地,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大学里存在着这么多丰富的资源,主要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教授看来。我们法学生的大学应该这样度过:拥有关于未来的遐思。当我们都还是少年时,我们是多么天真地为自己设想未来,一切都是那么地奇幻,那是诗一般的存在。现在我们更应该凝思自己的未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万年历,把自己的未来分解成一串具体的数字,而不至于在深邃的人生长河里只能望见幽晦。遨游在思辨的天空中。在高中时,教授就已经开始读传记了,与黑格尔、马克思等前辈们于思辨中领悟真理,体会哲学家们的人生的生动历程。而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除了为了应付考试而读的名著之外,对文史界名人的事迹知之甚少,更谈不上领悟其中的人生真谛了,我刻苦铭心地感受到考试与真理之间的鸿沟,更是去了作为一个文科生该有的满腹诗文的样子。以前有为了高考而不肯抽取时间阅读经典的借口,但进入大学,有的是足够的闲暇时间,我也是时候多读读传记了,在心灵里播种,把传记中的故事和细节糅合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作为无形的参照系,去影响自己的日常思维甚至人生决策。也许这样,方能有作为一个文科生的底气吧,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触及到教授的世界吧。大一是心灵的险滩,但我们对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应在此时被点燃,但大学不会呵护我们的心灵。课程杂乱,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学术被无聊的一面,我们找不到心灵上最亲近的导师。此时的我们像海豚一样,在海面上吞噬着腐败的水草,而最精美的景色和食物却在海底深处,处于这种环境之下,我们的心犀和慧根常常会被平庸和虚伪阻塞,而无法恢复原状。
教授言,大学一年级最需要的是启蒙。在中学时代,我们挣扎在应试考试中,浸泡在道德说教里,天性和才华被束缚得太多,就像旧时小老太的脚被缠得变了形,因此我们最需要一场启蒙教育为自己脱胎换骨。在启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两项:一是不可坐井观天,要有世界眼光,阅读西方经典是必要的路径;二是超越教条的束缚,理解中国问题的本质,要有远见卓识,站在扎实的学识上看清历史方向,把握时代精神,拒绝成为怪胎。
当下的青年一代大都存在语言幼稚贫乏症,我们恐惧于写作,甚至在电脑面前哭泣也写不出一个字来,少有人有思想有才华写出光芒四射的文章来。即使是研究生,也多是七拼八凑的八股文,有血有肉有思辨的文章非常稀缺。的确,我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把先人的优秀传统弄丢了,我们丧失了他们身上曾有的思想气质。究其原因,大概是功利性的潜意识已经把我们的阅读能力消蚀得所剩无几了吧。他说的对,我们这几代人在治学和写作上确实是残疾人。
“不做法学院里的猪”,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要做一个拥有广阔视野的法律人。认真阅读一本哲学史,在内心深处,养浩然之气。读一本世界史,建立相关法律人物和事件准确的时间维度。读一本西方文学的入门书,激发自己的文学感受能力。读一本经济学经典,领略其中的思辨精华。教授还给我们介绍了自己所理解的求学之路:悟性、功夫和境界。“心狠手辣”地学习,自学尤其显得更为重要了。
最后教授告诫我们法学院的学子,进入法学院,一定要习惯自学,习惯阅读经典原著,习惯深度学习,习惯专注学习,习惯高强度的学习,这些都是练功。练功是法律人的信仰。希望若干年的自己,追忆既往的时候,不是为自己曾经度过的时光而感叹,不是为一些失落的理想而心碎。因此,作为法学少年的自己,努力吧!
http://www.dxsbao.com/art/3230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