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研究经历了从消极被动的受众理论向积极主动受众理论的转变,正是基于对受众主体性的重新认识。
美国的效果学派把受众当作可以被媒介控制的玩偶。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受众消极被动,极易被媒介影响与控制。哈贝马斯在预测公共空间将被媒介完全控制之后,也同鲍德里亚一样,悲观地认同了受众的消极性与被动性。布尔迪厄则通过揭露媒体内外“互搭梯子”的营销手段,形象地再现了受众易于控制的事实。
消极受众理论在定量研究帮助下不断完善的同时,强调受众主体性的观点也在发声。本·亚明强调了传媒工业中受众作为颠覆性主体的可能,多伦多学派通过对不同时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勾勒出受众参与度日益加深的上扬线。使用和满足理论与威廉斯文化理论对文化的重新定义,则从根本上确定了受众的主体性。到了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受众的主体性成为了媒介效果研究不可或缺的变量。此后,莫利的民族志、德赛都和费斯克的抵抗解码方式,使得符号成为确立受众主体性,规避文化独裁的有效手段。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研究已经走出了主动与被动的二元对立的阶段,新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传受一体”的观点大肆流行,一些研究者甚至通过搁置受众主体性的方式,提出了奇观/表演的观点。
今天,“受众”已经不是我们简单依据主体间性就能判断的客体,这是因为我们对历史上两种极端的受众立场——完全被动的受众与极度活跃的受众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试图在这两极之间开辟一条中间路线,既考虑到媒介信息中预设的内容,又考虑到受众对媒介内容解释与接受的多变性。但庆幸的是,每一个基于不同视角的受众研究理论,都标志着我们对受众的认识与理解更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95-298,305-309.
[2]隋岩.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08):51-67+127.
[3]尼古拉斯·艾伯柯龙比、布莱恩·朗赫斯特:《变化的受众:变化的研究范式》,陶东风、杨玲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http://www.dxsbao.com/art/3222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