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我被全书对法国大革命崭新的解读视角所震撼,在以往,我了解的法国大革命就是历史书上的一小段话,甚至我常将它与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等事件混为一谈。但这本书通过对旧制度与大革命紧密联系的描绘,让我认识了一个以前从未了解过的,充满矛盾的革命前后的法国,也让我知道了为何单单在法国孕育了大革命。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在当今仍不过时,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新的思考。
一、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为何会在法国发生大革命?为何只在法国发生了如此来势汹汹,产生巨大动荡的大革命?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走进旧制度下的法国,分析这个充满矛盾,波涛暗涌的社会。
法国同当时其他的欧洲国家有着相似性,比如资产阶级的兴起,经济的繁荣发展,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但其实仔细观之,法国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经济上,虽然在大革命前的确得到了发展,但是这一发展是极度不平衡的,贵族、资产者都可以一定程度的免捐税,收税最重的反而是最穷苦的农民;巴黎是法国最繁华的城市,但也是一个不断扩张,吞并外省的城市,甚至有人认为法国就是巴黎,这恰恰证明了法国发展的不均衡。法国的政治体制无疑也为大革命创造了条件,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早就出现在旧制度下的法国,在18世纪,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被王权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大家似乎都习惯于由唯一的一个机构负责全国的大小所有事物,将公民化为一个整体而非专注个性,政治权力无限集中,政治自由在法国早已消失;在这样的体制下,贵族被剥夺了管理的权力与义务,可他又能享受到很多特权对他们的纵容,这种变相腐败的情景也刺激了人民,引导他们用革命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与妒忌;政府关心农民,但是又毫不掩饰的在公众场合中告诉农民他们受到了剥削,激发他们心中的愤怒;巴黎的独大更是让一次巴黎发生的革命就能使整个国家受到强烈的震动。进一步讲,通过当时的法国,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受压迫较浅地区的人,反而对革命有着最迫切的需求,因为如果不能改变,人们尚能忍受剥削,如果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那么一点点压迫都将变得不能承受,所以即便法国并不是欧洲被压迫最深的国家,革命还是率先从这里暴发。社会上,旧制度下的法国人们彼此颇为相似,在很多地方具有一致性,但又充斥着排斥与冷漠:贵族渐渐变为种姓,他们对资产者充满鄙夷,将进入这个圈子的大门牢牢锁住;资产者同样有自己的骄傲,不能进入贵族也会形成自己的圈子;农村被所有人孤立,只能偏于一隅,遭受其他团体对他的多重压迫;各阶级之间不断分离,每一团体中间同样因自身利益不断细分,零散的团体缺乏凝聚力,更无法对革命进行抵挡。文化思想上,文人则早早登上了思想政治的舞台,发表作家对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在邻近的英国,领导政治改革的恰恰是有治国经验的政治家,但在法国,文人成为了政治领袖,将天真的理想寄托在政治观点里,他们建立的理论不是对日常政治的改善,而是对整个制度的一个革新,当他们的观念深入人心时,革命的号角就将吹响。在革命前夕,社会上也充斥着一种反宗教的思潮,反对与革命者生活最贴近、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相悖的宗教,激起人民心中的抗争欲,成为了大革命的表面目的。
当我们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去分析旧制度末期的法国,就知道种子早就潜藏在这个看似一潭死水,毫无活性的社会里,只要一粒火苗将它引燃,它就能爆发出一场余波几十年都未平息的大革命。
二、大革命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分析
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看来,大革命的目的是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实际上,他们追求的是废除特权,改变社会的政治制度,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宗教方向或者只是争取自身权力的革命,而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制度的革命。当时的法国人想通过这样一场革命改变这个社会,得到他们向往的政治自由与平等,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确,封建王权被消灭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政府,革命给公民带来的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权利,但是这样让公民成为了一个没有个性的统一体,只能找到一个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事物控制着国家的大小事务,这样的社会,怎能说法国的人民得到了自由呢?因而,我们说法国人民在这场革命中追求着自由,因为自由发动了这场革命,但最后他们只得到了平等。
为何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却得到了平等?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需从社会各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法国旧制度时的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那时它便有着中央集权制的雏形,贵族没有治理的权力,一个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在了王权上,王权的代理人,总督的权力是巨大的,自治几乎名存实亡,与王权抗衡的法院也被国王所取缔,这种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自然受到了浸染,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国家管理事物是最自然不过的,政治自由是重要的,但在国民心中并不是关注的焦点,他们更渴望身份上的平等;第三点则是思想政治领袖——文人的态度,文人们在谈论自由时普遍不具备热情,他们希望追求学术自由,但是对政治自由则并没有那么看重,甚至有些学派例如经济学派,希望通过国家这一强大的暴力机器支配权力,让国家“随心所欲”地发展以使公民得到平等,无疑,在他们看来,平等是比自由更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大革命发生之际人民的确向往自由,但这种“对独立的热爱根源是专制制度产生的暂时性的弊病”, 他们不是真正向往自由,只是痛恨那些让他们失去自由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当革命发生的时候,暗涌一起爆发,汹涌的洪流冲垮了岌岌可危的旧制度,此时法国呈现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特点。这样的混乱局面想要得到平息时,正是大革命的热情退却,缺陷涌现的时候,这时对自由的渴望也退却了,对安稳生活的渴望浮现了出来,自由平等但充满专制的制度也建立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国追求自由,却得到了平等”有着其必然性。
三、差异结果的体现
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人民似乎已经将旧制度彻底的催毁,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说,他们追求自由,但得到的是平等,在大革命之后的国家政权,是一个更强大、更专制的政权。这样的初衷与结果的差异的确出乎了当时人们的意料,但通过革命前后法国的各方面的对比,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作为一项社会政治革命,它的功绩并非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直接为法国创立了新的制度与秩序,而是将岌岌可危的旧制度,以一种暴力彻底的方式迅速的摧毁,完成了实际上可能需要旧制度自身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业。管中窥豹,其实从这里我们就知道革命前的法国,实质上已有很多革命后法国具有的特点,例如中央集权制,早在前两个世纪的法国就有所体现;在革命前人们的观念里,国家就是一个庞然大物,需要管理着大小所有的事务,很多人赞成或潜意识认为应加强国家政权的权力来促进社会发展;法国的人们彼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一致性,都渴望着追求平等。因此在大革命发生之后,他们需要一个能让各个阶级的人们理论上趋于一致平等的工具,中央集权制不仅从中复苏,而且没有了以往贵族封建制的制约,在人们渴望平等的态度的推动下,它变得更为强大。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更加了解了那个革命之后的法国社会:不同的文化的确会给革命以不同的影响,在将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进行对比时,我们能发现法国相比较会过分的注重平等[1],他们常关注抽象“人”的共性而非个体人的特性,因而中央集权制在法国有着良好的思想基础;大革命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平等,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两大负效应[2],即非理性的群众运动和扩大化的恐怖统治,这无疑使当时本就混乱的社会秩序雪上加霜,这样的社会促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诞生;而如果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我们更会发现大革命急剧改变了法国的国内政治[3],使之得到了空前宏伟的国力(拥有了比以往更强大专制的国家政权),并形成了由革命意识形态塑造的总体性对外目的(即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从而变更了国际政治。当我们将这些结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到大革命的后果已经和人们的初衷有了很大不同,人们想得到自由,想摆脱束缚,但现在除了封建制的覆灭和在法律上写着的平等,人民还得到了一个更强力专制的国家政权,在王国变为共和国,又变为帝国后,这一点愈加明显。
高毅认为,是由于高扬平等和人民主权等价值,法国大革命才成为世界范围内政治民主化大潮的源头,但法兰西人民为之承担的民族牺牲,即它过于惨烈以及它引发的无政府状态为拿破仑独裁创造了机会,终究值得重视。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了两个多世纪,但它的影响将不会消失,我们仍能从中得到启示,并用于当今的社会中。
http://www.dxsbao.com/art/3175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