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员 张跃敏江 刘敏怡 柴斯楚)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简言之就是教育的不公平性。
一个山村小学的孩子和北上广深名校的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难道不是分层的吗?在中华文明的传统结构当中,尤其是一千年来的科举制度,他的核心使命,就是防止社会分层。中国古代是皇权社会,任何一个王朝,只要是皇权政治,它就一定会打击豪强抑制兼并,避免大地主大官僚威胁皇权。
科举制让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是流动的。能通过科举就能光耀门楣。而官僚地主的儿孙只要通不过科举大门,就富不过三代。
中国古代的教育主张一直遵循着孔子所提出来的有教无类。一直到明清时期,山村的私塾里的学生和皇家子弟念的教材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育的方法都是死记硬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其实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不平等。所以今天说的分层,不是教育资源上的分层,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阶级化。
那什么叫阶级呢?中国古代的阶级社会,定义不确切。中国古代其实就皇帝和百姓。皇帝不是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要造反成功,就是刘邦、朱元璋,就能当皇帝,所以这不叫阶级。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制度,才是真正的阶级社会。一个人的阶级是由他的血缘决定的,而不是有什么财富状况、社会地位决定的。你父辈是贵族,那你混得再穷仍然是一个贵族。但是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一向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风水轮流转。只要好好学习,以后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但西方人是不理解的,你不是贵族,你不能站到贵族的队列里。即使你发财,你是暴发户,你依旧不是贵族。
拿房价来举例:中国很多大城市房价很贵,但是从市中心向城乡结合部,价格会缓慢均匀下跌。二环,三环房价不一样。可是在美国穷人区和富人区可隔一条马路,房价是一个天一个地,价格是断崖式的下跌。
举一个美国的例子,斯坦福大学所在的美国硅谷的核心区帕拉阿图,它东面还有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仅隔一条小溪,环境却是天差地别。一边住的当年的乔布斯,今天的小扎和一些全球化的精英;而另一边是黑人、拉丁族裔。一边出警时间是5分钟,治安空前的好,另一边则是25分钟,黑帮,犯罪频发。
这两个城市最核心的区别则是人不一样,尤其是培养下一代的资源不一样。在美国,所有的教育都是当地人社区自治,美国的公立学校不是联邦政府、州政府拨的款,是由这个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供给。帕拉阿图房价格高,物业税就高、学校的资金就充足。而另一边刚好相反。这就带来了教育分层。
教育分层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第一,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第二,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这让人非常费解,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准是天差地别,怎么会相同呢?
举个例子,一个是中国学生小明,还有一个美国学生大卫。小明是典型的穷孩子,认真学习考上了清华、但他的知识面很窄,穿着土气,不会说话,没见过世面。
而大卫家境不错,知识面广,才艺多。游泳,击剑,高尔夫球各种体育都有涉及。其他如画画、钢琴也都练过。参加学生会各种活动,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还有爱心,经常到社区医院去照顾老人。放在中国家长面前,小明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大卫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的产物,这就是中美教育的差异。
小明很苦,很惨,天天学习;大卫非常幸福,任意的挥洒自己的禀赋、兴趣和才能。但是,他们都是应试教育。只不过小明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能考试,而大卫虽然学会了众多技能,其实也是疲于奔命。他是为了凑够美国精英学校,诸如常春藤盟校的入学标准,才去学习才艺和特长,他并不是对每样东西都有兴趣,所以从本质上说,都是应试教育。大卫处境其实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毕竟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性的未来,你只要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分数,一定能上好大学。可是大卫不一样,他不管学了多少东西,他的未来都是未知的。
因为这些常春藤盟校,主流全部是私立大学,他们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公平,甚至招生的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是按照什么规则来招生,甚至这些学校的招生办的官员也说不清楚招生规则,连执行的人都说不清楚,那就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公平总是对规则而言的
而美国的名校其实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找到一个均衡点,一方面要用考试成绩,把其他族群的精英给挑进来,另外一方面,要靠这些素质教育的标准,把他们拦出去,所以不管怎么变化,这些标准的设立不是让你过来的,是让你出去的,这个实质我们心里要清楚。
现在,一个美国高中生如果要上哈佛,耶鲁,也有三条路:第一条,要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而且要符合美国的文化标准,比如说击剑,花样滑冰,高尔夫球。这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其目的就是要维护族群本身的稳定。而体育项目的设立还能把有钱的家庭给挑出来,毕竟众多技能没有一定的财富基础,是根本不可能培养的出色的。
第二条,就是家长是校友。美国名校有一句话,叫一代藤校,代代藤校。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得经过一道门槛:校友面试。如果你的家长是哈佛毕业的,那他一定会找自己的同学帮忙,官官相拥。
第三条路则是捐款。华人不爱捐款,因为华人的家长和学生觉得,大学就是一个工具,上完就完了,目的是文凭。可是白人的很多私立学校并不如此,校友和校友的孩子,跟这个学校是同气连枝的关系,终身都保持联系,所以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华人不爱捐款,学校就不愿招收华人的孩子,招收华人越多,意味着这个学校将来的财政基础就越薄弱。
回头看考取清华大学的小明,你是愿意要美国式的应试教育?还是小明的应试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让社会的底层人士,还能看到一点希望。但是在美国的应试教育下,那个社会分层,牢不可破。
美国中产阶级的公立学校培养的是如何做,怎么做,教会你生活。而真正顶级精英的教育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培养他们决策的能力。这样的学校也不讲究纪律:你是船的主人,开的慢,开的快,你自己决定,别人是没有办法来判断你的对错的,学校要教你的就是你学会怎样决策你的快和慢。
中国社会的财富分层正在形成,但是社会分层还没有形成,教育分层也没有形成,现在即使是一些巨富,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变得对社会更有用,变得更优秀,而不是培养他的决策能力。所以中国虽然已经在财富上出现了,中产阶级和顶层精英,但在教育分层上还没有展开。未来中国会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社会分层和教育分层呢?每一个阶层的人的教育,从内容、工具到目标都完全不一样,而且阶层之间很难穿越。尽管这样,但是我仍旧认为中国会出现教育分层,原因如下:
第一个是经济上的理由。中国的财富分层正在形成,贫富分化已经是一个事实,现在北上广深多少富家子弟,从初中开始就到美国去读名校,读私立学校,将来必然有一部分会考取美国的名校,那美国名校在美国社会分层当中,起到的那个固化的作用,将来就会在中国社会也同样起这个作用,一家人越有钱,孩子就越享受越好的教育,将来就越有钱,所以社会阶层被固化。
第二个是社会上的理由,现代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生产一根铅笔,要卷入全世界几百万人的劳动,而每一个劳动者只知道自己的分工,对外面的情况完全不清楚,但是工业社会的复杂,价格还能够让把握,但是到今天这个社会,没有任何人敢说我还能驾驭这个复杂性了。
举个例子说,比如说你是一个生产铅笔的工人,你不会知道一个叫雷军的人,他的小米公司生态链进入哪个产业,都会搅乱这个产业的价格。他背后有资本,他可以一开始补贴,所以价格这个因素也很难理解这个世界。再比如说你的铅笔厂开在上海,上海的房价的波动,会不会影响你铅笔厂的生存?你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房价是由什么导致的?因素就更加的复杂。再比如说,机器人的普遍运用,会不会导致你的生产工艺和工人永久性的失业?你也不知道,所以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不同社会分层的人共享价值观、信息和认知水平,所以他把握这个世界的能力是不一样。你到不了那个认知水平,你跟其他人在实际上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那第三个是技术上的理由,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将导致社会的产业升级和变迁。对比每一次产业革命前后产业的变化,就会发现,其实人类很多基本的需求并没有变,只是采用了新技术后,新的产业会取代旧的产业满足人类的需求,固守旧的产业是没有出路的。每一次工具突破,都是“单点突破 ”,都会让这个世界“分层”。一部分人获得巨大的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则被甩在鸿沟的那边。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剧烈的分化,结果可能是超出我们的想象。比我们现在预测的要严峻得多。
这三个趋势无一不在证明,整个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剧烈的分层期。中国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我们怎么躲得过这样的趋势呢?我们是要在这个剧烈的社会分层中被动等待,接受命运将我们固化在一个阶层里吗?当然不是,我们还有别的可能性。这个世界会出现一种人物,叫英雄,什么是英雄?他能够超越自己的父母、环境、血缘、出生、性格特质,不按写就的剧本表演,让大数据对自己的行为无法预测,永远会给全人类以惊喜的人,这样的人才叫英雄。美国人是在阶层社会中长大,他们知道这样的跨越阶层,超越自己出身的人有多么的了不起。而反观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形成,教育分层还很遥远,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这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时代!
http://www.dxsbao.com/art/3161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