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基因永相传
王亚静
2018年7月1日,我作为红色基因传承项目的负责人,第一次走进抗战老兵,接触抗战老兵这个群体。没想到,这个项目一做就是两年,我对老兵这个群体也多了很多特殊的感情。在对老兵的采访中,我深切明白了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趟与老兵的红色相遇,也让我对中国更加热爱,我终于体会到,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我也终于明白,我应该以如何的态度去热爱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
从一开始的害怕懵懂,到后来的从容不迫,从开始的陌生到后来与老人感情的共鸣,我深刻的明白了伟大的祖国母亲顽强的生命力,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都没有把她打倒,作为被她庇护着的子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欣赏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歌颂她?
回想起这两年的努力,有采访的劳累,有整理稿件的疲惫,更有不被人理解的难过。有过感动,有过委屈,更多的是不舍。
人们只道最怕美人迟暮,英雄白头。可是在我看来,百岁英雄,骨子里仍然带着岁月静好的气质。
庄纯善、杜继清、于秦中……22个抗战老兵,22位英雄,22段刻苦铭心的回忆。这些老人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抗战老兵的代名词。英雄虽已迟暮,但那荡气回肠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抗日战争,淮海战役,,解放上海,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打仗的时候需要你带头冲锋,和平年代社会的建设仍然随处可见你的身影。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伴着老人走过战争岁月,迎来安稳生活。“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在。”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那份热血和挚诚,却带着持久弥新的活力。
老人多居住在幽静的村庄,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依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不争不抢,不浮不躁,不多为自己争取什么,也从不抱怨。“知足”是我们这么多天的走访听到老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词。
老兵们年纪最小的已经88岁,年纪最大的是101岁。多年的从军生涯让老人们的身上布满了伤痕,每逢阴天下雨,身体便隐隐作痛。但是老人仍是抱有乐观的态度,知足的生活。“打仗嘛,受伤都是家常便饭,能留下一条命,已经是很知足的事情了。”比起现在人们因为受了一点挫折就郁郁寡欢,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老人面对生活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其实一开始决定要进行这次社会实践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很忐忑的,未知的困难很多,队员们都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生怕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作为实践队的队长,我感觉自己身上担负着很大的责任。在后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的确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政府给的名单有些老人信息不准确,无法找到老人。老人的家属和老人意见不统一,我们到了老人家里才被告知不允许采访。有些老人的村子地处偏远,加上之前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我们的队员被当做骗子对待,差点被送到警察局。而路上的劳累疲惫更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困难,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晚上甚至到8点多才能回来。老人多住在偏远的郊区,队员们要换乘四五辆公交车,坐60多站,在大太阳底下步行几公里。烈日炎炎,队员们经常中暑。
但是我一直记得当初决定进行这个项目的初衷,我希望我能带领着一部分人走出象牙塔,去更多的了解社会,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点什么,将爱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爱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作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这么多天的付出,真的值得。老兵们的事迹很感人,老人们身上也带有独特的军人风度。他们很多人在战争中受了伤,但是建国后国家经济困难,老人们自觉的不要国家的补贴。当兵回来后扎根家乡,一心一意为村民做贡献。老人的信仰很坚定,是那种纯粹的执着。老人们常常教育子女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做人要知足,军队的气度被老人延续下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实践队员是小辈,但是老人对我们特别尊重客气,平等看待。跟老人相处很轻松,也很享受。
听老人说抗战时候的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杀敌。行军的时候连着好多天白昼不分的赶路,粮食紧张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战士们都饿得面黄肌瘦,泡在冷水里,睡在野地里都是家常便饭。即使那样,在他们的心中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爱国,是那种纯粹的踏踏实实的信仰。而如今的我们,吃穿不愁,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这一切难道不是祖国带给我们的吗?如果没有祖国的发展,哪里有我们的今天。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爱我的祖国。
犹记得中国撤侨时的迅速,作为一个中国人,祖国母亲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心和充足的安全感,试问哪个国家能做到中国这样?祖国为我们做的一切我都不会忘记,作为一个子女,我热烈的爱着我的祖国母亲。
之前经常听人们说军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之前我不信,可是这两年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明白了这个道理。“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们的品质,一点也不假。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老人们的事迹不该被埋没。这一场与老人们的相逢,又何尝不是一种动人的经历呢?岁月带走了那些红色岁月,却带不走我们一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我们这代人,应该把爱国的基因永远传下去,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http://www.dxsbao.com/art/3157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