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并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一种研究方式。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幼儿游戏,那么针对幼儿游戏的行动研究应该怎样展开?对于幼儿教师(研究者)又有什么要求呢?
行动研究的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施方案-反思过程的基本研究思路,在研究目的上突出为行动而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突出对行动的研究、在研究的空间上突出在行动中研究。同时,将反思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反思不断调整方案,促进研究问题的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幼儿作为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个体,在游戏中与同伴、教师及其他幼教工作者接触的过程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因此,兼具教育主体和研究主体双重身份的幼儿教师要具备有更敏锐的眼光,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促进教学。
基于对行动研究的上述看法和对其具体实践的关注,我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基于不同主体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比较研究》这篇文章进行了分析。
首先文章从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对问题的描述,说明了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接着指出教师指导行为出现的两种可能,引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即幼儿和老师两个不同的主体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表现、产生原因。在研究角度上,选择不同主体引发教师指导行为来进行比较研究我认为是很恰当的。主体的划分清晰明了、不存在异议,且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符合行动研究的特点和要求。在研究内容上,是否存在差异、存在什么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三个点密切联系、环环相扣,较全面、具体地涵括了二者要比较的问题。总的来说,问题的提出具有逻辑性,详细明确,且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既是教师教育的具体化,也能够丰富幼儿游戏理论。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选择了目的性抽样方法,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非参与式观察法体现了自然条件下幼儿游戏行为的真实状态和幼儿游戏心理的外在表现,而访谈法可以更深层次的获得幼儿游戏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有助于提高资料收集的准确性,比较全面的反映实际情况。其中,观察法采取事件取样法记录,访谈法分别运用开放式提纲和结构式提纲进行随机访谈和专门访谈。这就要求研究者在收集资料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界定观察单位和确定采访提纲。文章中对于收集资料前的准备也做了详细的阐述,界定教师指导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对每位教师观察其2次角色游戏指导活动-预观察和正式观察,使得该行动研究过程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本研究还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对现场和谈话进行了记录,并且安排好后期资料整理、编排工作。在这个部分,文章明确了对象、样本,确定了方法和工具,保证了资料的有效性和研究的说服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结果,具体围绕幼儿和教师两个不同主体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的数量、方式、教师身份、教师的语言指导、教师的情感态度以及指导结果这六个方面来展开进行比较和研究。6个数据统计表格直观地体现了教师和幼儿两个不同主体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在不同方面上的差异,回答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而上述的六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多角度、层层递进地比较了两个不同主体引发的教师指导活动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分析中首先说明出于促进游戏活动发展和促进幼儿本身发展的目的,教师主动发起指导行为的数量更多,又指出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主要以寻求帮助为主,从动机出发阐明了二者之间数量和方式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在教师身份和教师情感态度的比较上,文章在阐述教师身份和教师情感态度本身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数据,表明二者在这两方面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的,文章在比较教师语言指导时,也结合了教师语言指导自身特点和研究数据,说明了引发教师指导的不同主体在教师语言指导上导致的显著差异。最后是指导结果的差异,这是一个比较具有综合性的方面,和前面5个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两种不同主体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在数量、方式、教师身份、教师的语言指导、教师的情感态度上的差异也就导致了指导结果的差异。就研究结果总体来看,本文章以资料数据为依据,立足于教学实践,比较完整地回答了本研究提出的问题,且能够运用到实践教学遇到的问题中。
文章的最后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我认为这是每个研究中都不容小觑的重要环节,也是最能够体现研究者对于本研究的探索与思考的环节,能够促进研究者和研究受众对实际情况的反思,有助于升华研究的价值。
本文的分析与讨论环节中,研究者聚焦于三个问题。第一,教师把握游戏情境、知觉问题空间、形成解决方案的时间是否充足可能是导致指导身份和语言指导方式差异的重要原因。显然,这是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上的总结和提升。简单来说,教师引发的指导活动中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幼儿引发的知道活动中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二者之间存在着教师反应的时间差,因此老师的身份和语言的选择会有所不同。第二,指导问题的真假性可能是导致指导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由于幼儿引发的指导行为是幼儿自身直接暴露出来的问题,所以一般不存在真假性的问题。而教师引发的指导活动其依据是教师的发现,此时教师对于游戏情境中问题的把握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指导结果。第三,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身份及语言指导方式状况是教师情感态度没有差异的根源。由于无论什么主体引发指导活动,教师始终以教育者身份进行指导,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大部分没有明显的情绪表达,所以教师始终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性态度。
我认为上述三个问题其实可以汇集到一个点上,那就是教师指导是否被需要。无论是时间的限制、问题的把握还是情感态度的选择,其实都基于教师对于自己的指导是否被幼儿和活动游戏活动需要的即时判断。那么怎样能够对教师指导是否被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呢?这需要教师在不断积累问题解决策略、巩固对幼儿的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所有的幼儿游戏研究当然都是为了帮助教师建立更加科学的幼儿游戏观、探索更加符合幼儿需要的幼儿游戏教学与指导方式,是一种积累问题解决策略、巩固对幼儿了解的途径。其中,行动研究更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研究制定研究方案,以此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能够直接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充分体验教学中活动情境的需要和教学效果的变化,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敏感度,从而帮助教师对教师指导是否被需要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如果没有见多识广而敏感的看护者,我们的儿童就无法准确、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需求,也无法恰当行使他们的权力和创造他们的世界。幼儿如何通过游戏来学习当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对幼儿、游戏以及幼儿游戏这三者的认识。但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师如何在游戏中教是一个同等重大甚至更加重大的命题,这意味着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怎样的游戏情境。在我看来,行动研究就更注重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的探索。关于幼儿游戏的行动研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作用,帮助教师判断幼儿的差异和需要,从而让教师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游戏和有价值的活动。
http://www.dxsbao.com/art/3021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