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孩子经受不起挫折,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而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孩子独立自主,小小年纪便成大器,只手闯出天下。这虽不是一个定律,但却是很多人固有的思维,足以见两种文化对育儿理念深厚的影响。
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则在对于孩子的“扶与不扶”中得以体现。中国父母的贴心帮扶与轻言安慰却遭到了外国父母的不满,柔和与强硬两束光打在孩子的身上,也的确是大有不同。
著名摄影师黛安·阿勃斯曾写到:“对于大众,我们的文字展现得越多,他们知道的越少;我们的画面越清晰,他们知道的越模糊。”诚哉斯言,强大的中庸之道与温情教育的影响之下,长辈口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便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花费毕生心血想让我们不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人生的领略变得微乎其微,对于挫折与困难更是能躲则躲。父母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分明十分清晰,但我们却越走越远,直至看不清未来。
所以生长于温情教育氛围中的我也更愿赞同让孩子自己摸索、跌倒与再出发的西方教育。正如王鼎钧先生在《碎玻璃》中写道:“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这不再是一个凭性情温和、举止优雅大方而获胜的时代了,我们更加需要的是面对风浪的果断与勇敢、面对人生跌宕起伏时的不屈。
脸书的CEO扎克伯格在女儿出生时宣布将自己的财产悉数捐出。这似是对世界的善意,但实际上却也是给其女儿最好的起点。“富养女”的观念在富人扎克伯格处似乎并不成立。没有了父辈的保障实是最好的羽翼,在不用担心其辉煌成就所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有凭自己而闯出一片天的热情与空间,也便印证了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到的“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与文化选择。”我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保护加身,而是一片可以展翅翱翔的蓝天与一个旁观者心态。
旁观不只是一个角度,更应是一种态度,在孩子跌倒甚至是哭泣之时,给他鼓励的眼光抑或视而不见或许是更好地温暖。没有人生来脆弱如沙,所谓的娇儿弱女其实是父母太多的忍让与娇惯导致的。也许,孩子在无人关注时,跌跌撞撞就自己站了起来;也许,哭着哭着我们就自己长大了。
那些所谓温情教育的父母们,行旁观之道吧,让孩子更好地沐浴独立之光!
http://www.dxsbao.com/art/290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