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感受红色文化,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7月4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红土地·雩乡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县城参观了红军长征第一渡、毛泽东旧居和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全程徒步行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受当年的长征精神。
于都河畔听历史
清晨的于都河笼罩在蒙蒙细雨中,长征第一渡的景点就围绕着这条于都河而建。
“这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图。”在镌刻着“长征第一渡”几个朱字的巨大纪念碑下,地面上刻着明了的路线图。讲解员引领着队员们一步一步走完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历史,共计二万五千步。她说,“长征对于于都人民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军事行动。”
的确,三十万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保守着这个大秘密。站在古渡口,讲解员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1934年,红军在这宽六百余米,深一至三米的于都河上前后搭拆十五次浮桥,共有八万余名红军战士再次集结出发。这次秘密的撤退行动因为有着于都人民的全力支持而进展地较为顺利。如今站在于都河边上,陈迹犹在,队员们再次感受到革命的艰辛。
长征第一渡景区讲述着红军渡河的历史,也向队员们传达着红军不畏艰辛排除万难的革命精神。
红色何屋探文化
毛主席在于都的旧居位于一片略显拥挤的居民区,并不十分显眼。它的名字叫做何屋,是典型的客家房屋结构。这里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在一步一步的脚印里队员们慢慢的体会着。小屋以安静的姿态迎接着前来参观的队员,在它的墙上和屋内,斑驳的墙皮、厚重的木制椽梁诉说着它的历史,这段历史或许鲜为人知。毛主席住在静谧小屋的东厢,安静的房间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桌子上有一盏洋油灯,在这盏灯下,毛主席构思和规划着革命的前途未来。
队员们流连于小小的屋内,低语着这栋小房子背后承载的鲜活历史故事。那些红色印记在队员们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纪念馆中明传承
顶着烈日,队员们最后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那里是一大批为革命作出贡献而牺牲的于都籍红军将士的纪念馆,他们的名录沉睡在鲜花之下。在肃穆的烈士纪念馆展厅,队员们默哀了三分钟,沉痛悼念追思逝去的革命先烈们。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了于都在革命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个性鲜明,有的勇敢与敌人盘旋,有的英勇就义留下一腔豪迈,有的在前方厮杀,有的在后方默默支持革命事业。个人价值体现于革命的巨浪之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于都以其兼收并蓄的包容融合着优秀的文化精神。从六县之母到长征第一渡,它所积淀的独特文化气息感染着每一位参观了景点的队员们。纪念馆的墙上有毛主席说的这样一句话:“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样的体验将深刻地影响队员们的内心,并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发扬光大。(文/谢镛昊 图/邵恋莲 编辑/校团委新媒体运营中心)
http://www.dxsbao.com/art/269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