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教育后代时总会跟他们说上这样一段话:我们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人,我们吃土地,用土地,街坊邻里也都是靠土地维系起来的。乡村人总是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他们的根是生在了土地上。这也正如《乡土中国》中所表现的农村社会一样。
然而,过快的现代化正不断冲击着这份乡土情怀,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削弱。诚然现代化建设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让高楼大厦掩埋掉我们对土地的那份依恋。我们生于斯,死于斯,无论如何也不应忘记脚下的黄土和人与人之间的情。
在乡村生活里,村落就是人们生活的圈子。在同一个圈子里生活的人彼此都十分熟悉。在这里名字是显得那么多余,熟悉的人之间无论是面容还是声音,甚至是走路的脚步声都能成为一个人的身份证。除了自家人外,邻居便是与你最亲近的人。各种事情都能见到他们的影子。小到柴米油盐,大到生丧嫁娶,没有哪件是邻居不来掺和的。
追忆儿时,少年时的我也在镇子里住过一段。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时光。十几年过去了,邻居的面容也清晰可见。记得那时,现代化的脚步还没有触及到我们小镇,住的都平房小楼,邻里之间来往十分密切。我也还记得曾经从自家楼顶一跃跳到邻居家。(那时房子不高而且楼顶都是相连的)快乐当然是有的,教训也不会少。并且经常是父母和邻居一起来教导我不允许这样做。邻居经常和爷爷奶奶一同在门前聊一些生活的琐事,大事小事也都经常叫上邻居来坐席。而我呢,也和隔壁的小孩收获一段快乐的童年。
一转几年过去了,现代化的脚步踏上了我们这片土地。周围的小平房逐渐被巨大的钢筋堡垒代替,曾经闪耀着金色光辉的田地现在也被冰冷的水泥和沥青取代。周围的事物早已改变了模样,它们变得高大、保守但适于生存。而邻居们呢,早已不知去向何方,或许是住上了高楼大厦,亦或许搬到了更偏远的地区去寻找一份土地。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我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生。生,与熟相对。这是和我原来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的世界。曾经一跃就能到达的阳台,现在已经被无情的水泥墙壁隔绝。这位新来的邻居似乎是有点顽固,总是紧锁着大门。就连简单的问候也不曾有过,更不用说走街串巷了。
仅仅在我的世界中就是如此,若放眼整个中国此类例子更是数不胜数。现代化的公寓的确能带给更多的人廉价且舒适的生活空间,可它缺使我们离开了生活了几千年的土地。我们几千年来深深扎入土地的根,与他人来往的根被阻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试问有多少人能站在阳台对楼下的散步的路人说声你好,又有多少人能跨越那扇门到邻居的沙发上闲聊。我们本是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为何如今却变得如此陌生。
我是很羡慕《乡土中国》一书中所体现的邻里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需要文字,只凭语言、语调和气息便能心领神会;人与人之间的相识不需要名字,只凭脚步、气味和轮廓便能分辨你我。这一切的都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同一片黄土之上,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铭记着这份继承千年的黄土之情。
我并不是想表达现代化是有害的,相反我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没有现代化带来的知识我是无法走出小镇,没有现代化带来的财富我是无法来到心仪的学校。我们在感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当回忆、铭记那份来自黄土之上的质朴纯粹的情感。现代的人总是收到快节奏的侵扰,而这份黄土之情便是来自慢节奏的疗药。闲暇之余,去土地上走一走,去感受一下泥土的温情,去和邻里打个招呼。防盗门本应该只防小偷,可它却是极端主义,要将所有人阻拦在外。而我希望我们能跨越这扇门,走进邻里的世界,希望我们能重新找回那份来自黄土的纯粹的情。
在我们这一方土地的人要离开家乡,亲朋好友总会给他们一抔黄土。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一抔黄土一份情。
http://www.dxsbao.com/art/251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