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幕人生音乐剧 《一步登天》 |
李盾制作音乐剧《啊,鼓岭》 |
樊冲音乐剧《狂奔的拖鞋》 |
中国音乐剧自创作演出《秧歌浪漫曲》、《白蛇传》等后,至今已经发展20年。在这20年中,中国音乐剧人经历了风风雨雨,然而,在作品呈现上距欧美音乐剧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甚至与日本、韩国的音乐剧发展也有不少差距。上周末,借“第二届北京天桥音乐剧演出季”举办之际,“2016亚洲音乐剧发展趋势论坛”同期进行,中国音乐剧如何发展成为论坛的焦点话题。
有众多大剧院 却被闲置着
近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发展很快,大剧院在我国各地不断兴起,令人欣喜。然而,新的剧院建成后,作为软件之一的音乐剧应该怎样发展,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剧制作人李盾根据自己制作的音乐剧在全国巡演看到的现状认为:“音乐剧在中国发展很快,2014年全年音乐剧演出共1518场,比2013年同期增长12.4%,其中原创音乐剧共演出930场,占音乐剧总演出场次的比重首次突破60%,其发展活跃度已经接近音乐剧亚洲发达国家韩国的数据。另一方面,全国剧场建设投入过快,但是剧场演出内容供应不足,近三分之一的演出场馆处于闲置状态或移为他用,地方大部分本地团体演出难以支撑本地剧院,急需更多的优秀演出团体和原创剧目。”
与会专家们则认为,现在的天桥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和很多地方的剧院硬件已经很好,相比之下,中国音乐剧原创方面的软件还难以与硬件相匹配,还没有一部有代表性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经典出现,音乐剧基础的人才储备还不够,音乐剧的市场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支撑各地剧场的常年演出。这些都是中国音乐剧发展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有自我宣传 却没有好故事
中国还没有一部音乐剧经典之作,这一判断来自原创音乐剧投入市场后没有得到很好反馈,更多只能在一地演出两三场,对其水准的评判更多来自自我宣传。除了市场运作问题外,讲不好故事是一个原因。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音乐剧教学专业创办人吕艺生说:“这两年参加了主流团体的大型比赛,包括音乐剧、歌剧、舞剧,都是非语言艺术,但也有一个戏剧的问题。戏剧基础奠定不起来,音乐剧唱得再好,跳舞跳得再好,也没有用。”吕艺生把需要讲故事的舞台艺术和好莱坞以及百老汇音乐剧来比较,“我们选材都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把真的做假了,而好莱坞把假的做真了。”
在吕艺生看来,剧本故事讲不好,主要就是编剧者的修养问题:“不仅是本行的修养,还有跨界的修养,你必须是方方面面的修养都具备,才能把音乐剧的故事讲好。”
有音乐剧专业 却培养不出优秀人才
在音乐剧发达国家,一个城市每天有十多部音乐剧上演,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做到。除了原创音乐剧编剧的问题外,寻找音乐剧演员也是一大难题。
韩国音乐剧导演尹浩镇认为:“中国音乐剧发展遇到的问题之一是人才的培养。在韩国首尔,每天有很多部音乐剧上演。音乐剧在招聘演员时,每个角色都会有1500位左右的演员来应聘,音乐剧专业的教育已经很普及。有这个基础,才有音乐剧的大发展。”
而在中国,虽然现在有很多艺术院校有音乐剧专业,但培养的人才有缺陷,戏剧学院出来的演员歌唱能力和舞蹈能力欠缺,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舞蹈和演戏能力不够,而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唱功有缺陷,很难找到全面的高水准音乐剧演员。
在音乐剧教学上,一些教师对学生选材和施教都有误区,以为能唱流行歌就能唱音乐剧。因此,真正有戏剧嗓音的演员确实很难找。人才的弱点也是导致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较慢的一个原因。
有不少音乐剧 却没有票房
此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规模也限制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在原创音乐剧中,有些是作为地域文化建设的品牌而创作的,其中很多作品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运营模式;还有些音乐剧是音乐剧人自己制作运行,没有多少资金支持。然而,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和日本,音乐剧所以能够形成气候,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入真正的市场运作。
近两年,市场出现了七幕人生音乐剧制作公司,制作了《一步登天》、《Q大道》、《我,堂吉诃德》和《音乐之声》等。七幕人生的运用总监沙青说:“七幕认为音乐剧还是运营方面比较重要,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笨的方法来做制作——花的钱越多,产品越好。我们还是非常看中这一点的。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好走。”
在运营方面,“七幕”采取的也是“笨”法子。沙青说:“我们期望靠票房养活自己,也许比较聪明的做法是靠烧投资人的钱,或者是靠补贴。但是我们认为,如果想健康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靠票房实现。”
对此,一些音乐剧行业前辈认为“七幕”的想法有一点“理想主义”。因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尽管每年票房收入在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来说,要纯靠票房养活自己,压力依然很大。
但是在沙青看来,像“七幕”这样没有院团方面背景的公司,如果要想长期存活下来,就不得不在票房上有足够多的收入,每一部剧都要赚钱。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音乐剧编剧、制作人樊冲认为:“中国音乐剧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习。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首先是制作人和出品人需要学如何控制一部戏的体量与规模,学对一个戏的成本进行评估,对价值观的辐射,对这个戏来到中国演出有没有土壤。大戏需要理性与数据,做成本控制,要用最少的钱吸引最多的观众。创作者要严谨,要对观众、投资人和剧场负责。只有专注一件事情才能目睹一个中国音乐剧时代的到来。”
文/本报记者 伦兵
http://www.dxsbao.com/art/182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