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血战钢锯岭》:基督教信仰如何应对暴力虚伪的现代文明?

来源:澎湃新闻

文:路聪

  12月8日,好莱坞名导、曾因《勇敢的心》而被大家熟识的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带着他暌违十年的新作《血战钢锯岭》回来了。11月份在北美率先上映,收获好评无数,口碑与票房全线飘红。12月份在中国上映后,直接拿下了单日票房冠军。除了震撼的场面与动人的情节,令人不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商业和科技被瞩目的年代,去重新回顾战争与苦难的意义何在?

  盛世需要被装潢,伟大需要被诉说。在一个和平的辉煌年代,苦难从来都不是卖相良好的消费品。至少在电影市场上,当年冯小刚《1942》的惨败与《泰囧》的成功多少说明了这一点。那么这次,梅尔·吉布森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梅尔·吉布森:一个用电影进行布道的原教旨基督徒?

  吉布森是一个很另类的好莱坞巨星。从80年代起他就以“硬汉”形象红遍荧幕,在1995年尝试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则获得了巨大成功,拿了5座奥斯卡奖,使他和他的作品载入影史。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吉布森的电影之路却愈发坎坷,其丑闻也频频传出:出轨、家暴、种族主义者等等。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有时候,命运给你打开了一扇门,却会给你设置一个让你绊倒的门槛。吉布森本人性格粗犷且有嗜酒的毛病,在2006年7月28日这一天,命运的门槛显现了:

  这一天,吉布森因为酒驾和超速问题被洛杉矶警方截获,面对警官,喝得迷醉的他先是对警官感叹了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我的人生完蛋了。我真的完蛋了。罗宾正在离我而去。”(罗宾是吉布森的前妻,两人在结婚28年后最终于2008年离婚)。接下来,因为警官不允许他直接开车回家,他居然借着酒劲对警察发表了一番激愤的长篇大论:“该死的犹太人……犹太人应该为全世界的战争负责。你是犹太人吗?”不巧的是,这位警官真的是一个犹太人。

  此事件甫一发生,立刻被媒体抓住并大肆炒作,主流媒体和电影界开始对吉布森口诛笔伐(在美国,媒体和电影的大亨多半是犹太人)。吉布森自此人生陷入低潮。

  事实上,吉布森说的是他的真心话。他是一个带有原教旨主义倾向的基督徒,这一派基督徒基本上都有较强的反犹主义情绪,因为毕竟是犹太人陷害耶稣致死。

  吉布森不是一个很高产的导演,但他所拍摄的五部电影皆十分用心,且带有浓重的“作者电影”痕迹:在《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明知圈套却依然选择只身赴死,只为将追求自由的精神传递下去;在《耶稣受难记》里,耶稣被人出卖、欺骗、羞辱和折磨却毫无怨言,最终以一己之身背负整个人类的罪责。这些故事的精神内核其实是一样的:一个英雄和圣徒如何通过牺牲自我而完成对人类的救赎。吉布森的这种创作价值观,依然延续到了《血战钢锯岭》上。

  戴斯蒙德·道斯:二战战场上的“超级英雄”

  吉布森直言,道斯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个“终极的超级英雄”。这种评价无疑是有所指的——吉布森曾直白地批评过如今流行泛滥的“超级英雄类的爆米花电影”,他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够拥有“与它的父辈、甚至祖父辈有着一脉相承的硬派精神,不过要加入更多的勇气和坚韧。”这次,他选择了他之前从未涉及的热兵器战争领域,而且是最为惨烈的有着“铁暴雨”之称的冲绳战役。

  整部电影的叙事没有太大的创新,是战争片中较为常见的三段式结构,着重表现与士兵密切相关的三个生活和工作场景:家庭、训练场和战场。从道斯幼年的宗教启蒙到他在钢锯岭上独力救回75名战友,再加上电影最后对道斯和其战友的真实访谈,整部片子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信仰的奇迹”。更令人咋舌的是,与华莱士和耶稣的故事不同,这种“信仰的奇迹”的历史真实性是完全可考的。在吉布森的个人创作史上,他首次运用镜头把信仰的奇迹和历史的真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向观众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这次,没有人再对他的价值观进行质疑了,影片口碑一路飘红并被认为是下届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

  在流弹横飞的惨烈战场上,生命似乎只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数字——冲绳战役中,日军死伤11万人,美军死伤9万人之多。道斯的奇迹到底是怎么练就的?是信仰还是运气?

  看得细心的影迷可能会发现,道斯的“信仰奇迹”有着三大动力:一是源于小时候与兄弟打架时不小心将兄弟打伤,兀自震惊之时他看到了墙壁上的宗教画,画面上画的正是《圣经·创世纪》中的经典故事:亚当与夏娃的大儿子该隐因嫉恨他的弟弟亚伯,将之残忍杀死。而这正违背了《圣经》十诫中的第六诫:不可杀人之诫。这使得幼年的道斯第一次在心中树立起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而这种动力是宗教性的。

  第二种动力是世俗性的,出现在道斯参军后的闪回回忆之中:当他的上级和队友强迫他持枪参加训练的时候,他总能想起父亲因战争创伤和醉酒对母亲实施家暴的经历,那一次,他夺回了父亲手中的枪并向天花板开了一枪,被真实的枪的威力所吓到的他,更加坚定了不施暴和不持枪的决心。

  最后一种力量则是爱情和宗教相结合的力量:他把他的爱人多萝西的照片加在他随身携带的袖珍本《圣经》之中,而那一章正是《圣经·撒母耳记上·第十七章》,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瘦弱的以色列人大卫用一颗石头打败了身高2.7米的巨人歌利亚的故事。这三种动力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幼时的不施暴到青年时期的不持枪,再到最后坚信通过救人的方式也可以守护自己所爱之人,构成了道斯完整的行为逻辑。

  仅仅到此还不能完全解释吉布森的创作野心,他并不想单单拍一个“圣徒传”就万事大吉。不要忘记,4000万美金的制片成本所铺就的灾难场面才是整个故事的最大底色和历史背景。吉布森在影片中埋藏了两个最大的戏剧冲突和文化批判:一是“身份和信仰的矛盾”,一是“暴力与信仰的矛盾”。

  正如影片中不断循循善诱道斯的队友和上级一样,大部分美国人都有基督教的文化背景,能够理解和认同道斯的信仰和他对生命的尊重,只不过,在现代战争文明这一特殊语境下,基督教的信仰在他们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现代化的战争就是枪林弹雨和血肉横飞,在自己与敌人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三个选项存在。尽可能多的杀死敌人是士兵的天职。而道斯选择了信仰和义务的折中:成为医疗兵去救人。为此,他付出了很多代价,要不是他那个曾参加过一战的老爹走了后门,他可能就得在监狱里待着了。

  士兵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选择暴力而抛弃信仰,而吉布森给出的回答就是这不一定是唯一和终极的答案。在笔者看来,与其说吉布森是在用电影的方式给道斯写了一卷圣徒传,倒不如说是通过道斯的种种遭遇来讽刺这个标榜文明却暗蕴暴力的现代社会。

  基督教信仰在现代文明中的位置

  相较于国产的“手撕鬼子”剧和美国“英雄主义”与“反战主义”的两大战争片类型,吉布森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是探讨基督教信仰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当然,限于题材,影片展现的更多的是现代文明中最残忍和暴烈的文明形态——大规模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这就延伸出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我们该怎么理解宗教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关系?在一个高度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世界中,宗教信仰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

  从全球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在漫长的中世纪及其之后,伴随着罗马教廷的腐化堕落,原始基督教信仰及其整个体系已经愈发不得人心。而之后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以及兴发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又给了传统基督教体系以沉重的一击。著名文化史家布克哈特在其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曾有精辟论述: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同时, 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了它自己; 人成了精神上的个体, 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

  更不要提伴随着18世纪启蒙运动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宗教以及神灵被迅速地驱魅,我们步入了一个全面世俗化的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这种进步抱有着高度乐观的心情——直到全球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人类才惊恐地发现那些曾经洋溢着智慧和乐观情绪的科学成果也能变成毁灭地球的利器。

  马克斯·韦伯与当代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对这一命题分别进行过深入的阐述。韦伯当年那个振聋发聩却又颇有争议的观点——基督新教伦理促发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让人们重新思考基督教遗产与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复杂关系。之后,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施密特在《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中曾详细探讨了人权、性道德、女权、慈善、医疗、教育、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现代领域的基督教思想渊源,但他也在书中坦承了他的担忧:他认为在世俗主义的猛烈进攻之下,基督教在历史上的这些积极影响可能会慢慢消逝。

  上述两位学者谈到的“世俗化理论”被后世很多学者继承并使用,但逐渐被学术界认为是庸俗化了的“经典世俗化理论”,即过于简单地将“宗教”与“世俗”对立(而这并非前述两位学者的本意)。于是,“后世俗化理论”横空出世,其中,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人。泰勒关注世俗化问题已久,其早期著作《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便提出“西方世界之所以可能从宗教社会走向世俗社会是因为出现了不同于上帝的替代性的道德根源”这一论点。

  而其新作《世俗时代》更是将我们现在所处的现代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和个人信仰这三个层次。泰勒认为,在政治领域和公共领域,宗教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件私事,不复以往之影响力。而在个人信仰层面,信不信上帝成为纯粹个人的选择,“甚至信仰上帝有被当作愚昧和无知的可能”。泰勒意识到了世俗主义的无可避免,如今的他,更倡导一种“开放性的世俗主义”,主张在坚持国家中立和政教分离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差异,为宗教社群和宗教在公共空间的表达留出空间。”

  自11月份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两部有关战争的佳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血战钢锯岭》,有趣的是,这两位美国名导演的作品主题、表现方式和舆论评价都大相径庭。两位大师级的导演采用了不一样的观察角度,而剑之所指都是现代文明所内蕴的冲突与吊诡之处。信仰、商业与战争,都是古已有之的人类文明形态。而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的信仰似乎被替换成了商业与战争本身:相比上帝与神灵,我们更加相信金钱和暴力的作用。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再问自己一句:老兵会慢慢消逝,战争也会吗?

http://www.dxsbao.com/art/177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11弹

二、调查实施(一)调查组织工作在熟悉了调查项目性质、目的、要求等方面内容后,我们首先系统地学习调查过程中应掌握的调查知识以及访问技巧,提升调查人员素质。其次,根据个人能力以……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10弹

正式调查开始之前,调研人员选择在安徽省蚌埠市的农村地区,采取拦截访问的形式对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居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预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了140份问卷,发现问卷中尚存在一些表达……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9弹

(三)内容创新:市场发展、灰色预测、文本挖掘本文不仅使用了传统统计模型,如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挖掘每个维度对使用意愿因素的影响及内部关联,从指标和潜变量两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8弹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点(一)热点问题:聚焦环保墙纸“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在建筑方面出台了各类推动经济低碳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如我国颁布了“禁实限黏”法规,提出了墙材革新和……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7弹

1.有利于新型环保墙纸的推广使用我们团队通过网络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人们对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认知现状及使用意愿因素进行调查,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影响其使用意愿的因素……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6弹

综上所述,我国在环保墙纸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着设备不够先进、推广力度不够、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但是在时代发展的需求下,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环保墙纸必是大势所趋。本研究……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5弹

在节能减排背景下,环保墙纸的使用和推广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研究发展了20多年。目前,学者对于绿色墙体材料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属于科技研发方面,对使用意愿的研究较少。在新……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绿纸换白瓷”2023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第4弹

虽然我国已经在这个领域发展了20多年,但是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其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都有待提高。随着建筑面积的逐年增多,建筑耗材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也可想而知…… 灼灼其华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趣味运动展风采,残健共融谱新篇

2025年4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分团委第五届“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街道渝康馨家园举办了…

凝聚青春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工商管理学院开展“星火燎原·红色征程”

2025年4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小红船”党员服务站联合“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于重庆工商大学南操篮球场举办…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遵义会议精神拾遗文化宣讲团系列活动纪实

一、导语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商学院团委开展“用爱铺就无碍之路,携手残障共赴暖阳”志愿活动

(通讯员陈泳君)4月19日,商学院团委在长沙西湖公园开展为期一天的“用爱铺就无碍之路,携手残障共赴暖阳”志愿活动。活动前…

筑牢反诈防线,守护校园净土

近日,24090441班宣传委员与组织委员携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反诈指南宣讲会,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且实用的反诈知识课…

最新发布

“IP十颜值”模式还能撑起电影市场吗?
  此时回望今年的电影市场时,我们发现,电影的原著文本及参演明星的两批拥趸,成为电影预期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电影人将颜值明星和原著名声当作电影票房的保证,认为找到了影视剧改编的捷径。然而 …
河南大学教授被指假期刊发论文骗科研奖金 回应:被骗了
  河南大学教授屠巧平和丈夫孟庆铭被举报“自印假期刊骗取科研奖金”,12月12日,屠巧平回应澎湃新闻称:“被(假期刊)骗了”。  12月14日,河南大学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已经查实涉事期刊确是“赝刊 …
中国网络文学冲出国门闯世界 打造中国式“好莱坞”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网络文学爆发式成长是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从最初的业余爱好者自发创作、交流到逐步商业化,进而成为价值急剧上升的热门互联网内容产业,网络文学每年吸引的读者高达2 57亿人次。由网络 …
杭州原市委书记王国平出书论“待遇”
  中新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应妮)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新著《待遇论》日前由人民出版社首发。全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将待遇问题作为解读“中国模式”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命题,令人 …
2016十大流行语出炉:洪荒之力、工匠精神上榜
  一个词,记录一个时代  2016十大流行语出炉  本报上海12月14日电(记者曹玲娟)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今天在沪发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小目标、一言不合 …
J·K·罗琳童话集手抄本拍卖 近37万英镑落槌(图)
  12月14日拍卖的《诗翁彼豆故事集》。  中新网12月15日电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4日,英国作家J·K·罗琳手写的一部童话故事集在伦敦以将近37万英镑的价格拍出。  据报道,这本《诗翁彼豆故事集》(The Ta …
作家宁肯:我们的文学没有我们的现实精彩
  文学怎么反映现实?为什么我们面对那么“精彩”的现实,反映起来却是那么无力?反映现实一定非要现实主义吗?文学作品在反映公共现实的时候,如何像装置艺术家一样,用现实的材料去完成一个非现实的东西?  …
第一届澳门国际影展闭幕 冯小刚获终身成就奖
  本报讯(记者 肖扬)为期6天的第一届澳门国际影展暨颁奖典礼13日晚在澳门文化中心闭幕。阿根廷影片《冬日将至》获得最佳电影。《圣乔治》拿下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血浓于罪》则获得评审团特别奖 …
历史与社会会管理学院志愿者前往育红聋儿语训中心举办“手牵手,爱相守”主题文艺汇演
工训一游
周四的下午,创客DIY的会长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科创过程和科创精神”为由,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参观工训的活动,创造一个让同学们与科创面对面的机会。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向工训走去,刺骨的妖风阻挡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