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下午2点,上海书城三楼,不大的全国新书发布厅里,早已坐满了慕名前来的读者。丝路研究中文国际期刊《丝路艺术》创刊号在此举行首发仪式,同时发布的还有“丝路译丛”三本。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美国亚洲学会会员徐文堪,《丝路艺术》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著名艺术家洛齐,《丝路艺术》编委、《丝路译丛》译者毛铭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丝路艺术》创刊号:从中国遥望犍陀罗
酝酿一年多的《丝路艺术》期刊此次亮相,受到了热切的关注。《丝路艺术》(Serindia)是与丝绸之路艺术相关的艺术研究学刊、国际性中文季刊,旨在搭建丝路艺术考古、图像研究、艺术交流与文化史研究的平台。“这是一个促进中亚、印度、欧洲、中国交流,增进丝路文化血脉融合的新的学术平台。” 徐文堪说,“关注丝路艺术的作者中有国内各门学科的专家,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衷心期待贡献稿子的各方人士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共同展望犍陀罗艺术的重新兴旺。”
创刊号以“犍陀罗”为主题。犍陀罗是古代印度地理名词,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贵霜帝国时期的犍陀罗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大唐西域记》中有过相关记载,“健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围绕着佛教而展开的犍陀罗艺术,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别具特色。犍陀罗艺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从中亚向东扩散,东渐中国。徐文堪说:“从犍陀罗来看中国,或者从中国来遥望犍陀罗,无疑是深刻理解欧亚丝路多元一体文明的恰当途径。”
该刊分为对话、综述、钩沉、田野、特约、解读、手迹、视野、人物、现场等栏目,包括图片近140幅,汇集海内外著名学者王镛、吴黎熙、乐仲迪及曼都博士等权威文章,当代艺术家洛齐、李阳、王见的作品也包含在其中。《丝路艺术》与《丝路译丛》的作者多有交叉,译丛的译者毛铭、作者康马泰、卢湃沙和乐仲迪同时也是《丝路艺术》的编委。
“丝路艺术其实在中国美术史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美术史书写中看不到其历史发展和中国艺术的紧密关系,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艺术家以及艺术史论家通过这个平台来关注丝路艺术的历史发展,也希望通过这本杂志介绍更多丝路艺术的成就,这也是出版社的宗旨。”执行主编洛齐对《丝路艺术》平台的发展充满期待。杂志社一方面致力于常规软实力建设,如制作文献画册、出版年鉴、举办国际性展览、组织研究考察甚至建立丝路档案馆,另一方面,通过壮大期刊的编委队伍和学术支持单位,开发相关数字化平台建设,与高校、研究所、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建立合作,开展与期刊主题相关的展览、学术论坛和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丝路艺术》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据毛铭介绍,2017年的第一期将延续“犍陀罗艺术”主题,之后的三期以印度(海上丝路)、斯里兰卡和吴哥艺术为主题。《丝路译丛》:“胡人版的《盗墓笔记》”
“玄奘之旅”是《丝路译丛》的第一辑,共收录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乌兹别克、美国的六位学者的著作,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是漓江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丝路译丛第一辑·玄奘之旅”的前三本。
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获丰富: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数量之多,遗存之精美甚至可与敦煌相比拟;这期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和“玄奘之路”上的发现遥相呼应。近年来的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将两批文物参互对照,深入研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对丝绸之路历史文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毛铭说,正是这些突破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就了“丝路译丛”的出版计划。
《译丛》中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还有许多来自考古现场第一线以及专家亲绘的线描图,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译丛》的作者都是世界知名的东方学专家和丝路艺术史家。他们每一位都亲力过国际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联合国遗址的挖掘工作,致力于考古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如被尊为“中亚考古之父”的马尔夏克教授,他从事粟特考古五十三年,2006年殉职并埋葬在沙漠考古现场,北大学者荣新江还专门写了《纪念马尔夏克》一文,收录在《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一书中。毛铭表示,该书收集了相关领域国际顶尖学者的论文以及最近十几年重要国际会议上的代表论文,“甚至可以说填补了近十年丝路研究的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艰涩难啃的,相反,“这是一套有趣的书,是胡人版的《盗墓笔记》或者《寻龙诀》,它像侦探小说一样迷人。”
“我们的读者主要有四种,一是专门研究丝绸之路、中亚考古的学者和学生,二是做丝路艺术创作或研究的美术工作者,比如他们可以关注北朝隋唐之间中亚所出的粟特壁画,里面有非常多细节,有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形象。三是重走丝绸之路的驴友们。他们背包前往理想中的圣地,去撒马尔罕看大使厅、去张骞曾经探险过的大月氏,重走丝路,探寻神秘的历史。此外,丝路文明的爱好者也可以从这套书中感受丝路艺术文化的魅力,虽然不能像驴友一样亲身去体验丝路之旅,但亦可在书中徜徉。”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收录了马克夏克和腊丝波波娃的论著九篇,大多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书中包含了马夏尔克在2003年到2006年带领联合国中亚考古队分别在撒马尔罕场地和塔吉克片治肯特场地进行挖掘的考察结果。古代粟特艺术的三大中心、粟特的社会结构、粟特本土与外来文化尤其是北朝的互动等在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对于世界闻名的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马克夏克进行了多年研究,他的最终结论是大使厅的创作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于658年,唐高宗加封拂呼缦为粟特王之时;二是作于公元640年代,突厥统治粟特时期。大使厅的四面墙展示了丝路的四大国家:西墙突厥、南墙波斯、北墙唐朝、东墙印度。
《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葛乐耐教授针对粟特本土祆教徒的纳骨瓮研究成果,且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最新关于唐太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意大利学者康马泰于1989年首先考证出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西墙内涵,他在《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中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最新关于唐太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所做的解读,为揭示整个壁画主题以及更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思路。《丝路译丛》后期还将陆续推出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瑞德维拉扎的《张骞探险的佛国:贵霜大夏考古》,美国纽约大学乐仲迪的《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粟特与北朝艺术》以及俄罗斯冬宫博物馆东方馆馆长、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考古队长卢湃沙士的《舞蹈的湿婆与火神:粟特宝藏重现》。
译者毛铭说,希望读者们读了中亚“玄奘之旅”译丛,会向往着出玉门关,走天山,去往突厥草原,抵达撒马尔罕,与胡旋女相逢。
http://www.dxsbao.com/art/176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