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衡水一位考生在高考结束以后,在和同学发生了争执后用刀捅向自己的同学,其同学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该事件引发了网友以及相关群体关于“道德”和“成绩”的热议。“高考加工厂”这样的词汇再次被推入人们的视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话题又开始在网络中引起热议。(原新闻源自澎湃新闻)
高考成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但只有与心理道德结合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类舆情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常常会充斥着这样一些言论:“成绩不是人生,心理道德高尚才是社会的需求。”但当今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正倒逼着高考压力加大。只有网友所谓的心理道德,无法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7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2018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所以仅仅让应试教育或是高考为道德的“狂欢”买单是不严谨的,我们要质问的是整个社会。本来“道德”和“能力”是并驾齐驱的两辆马车,何以如今只是一马疾驰?
中国虽然废除了科举,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植于我们的民族特性。衡水这位考生高考后由于一些小的争执而将个人和同学前程断送并不是意外,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考试。”这难免会让我们想到“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狂欢,最终使自己疯癫。而许多高考的悲剧也是由这样的观念造成。不论是这位衡水考生的“道德狂欢”还是其余考生肉体和灵魂的狂欢,无不反映着这样的一种观念。其实,除了高考能让我们有很好的前途,很多技术行业的人才也是紧缺的,但在中国人眼中读书谋得的工作远比其他途径求得的工作要优越、体面,大学文凭成了划分工作等级的工具。其实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学术精神的人毕竟是少数,驱动我们的就是一种根植在国人心中的特性。
再拉回此次事件,这位高三考生难辞其咎,但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新闻视频中拉开这位男孩的是另几位学生而不是旁边的成年人,这不禁让人胆寒。在这个“泛道德化”的年代里,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手机的镜头记录下事件,然后再传送到网络中,等舆论大浪掀起的时候,再在评论栏下面“针砭时弊”。这样好像已经不是独立的事件了。其实,从客观的层面来说,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存在着许多弊病,但从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以来,不论是国家和个人层面都得到了利益。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许多高品质的优秀人才。时至今日,高考制度也是打破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一种可行性方式。流量社会的驱动才是推动了这类悲剧“本可以不发生”的幕后推手。
对于衡水这一热点事件以及高考背后问题的反思是重要的,但不只是对个人的咄咄相逼或是对政府政策的严刑拷问,更不是对整个社会人才选拔机制的全盘否定。当下社会,反过来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道德存在的瑕疵,这样的事件不仅仅存在于这一件高考事件中,更存在于以往的流浪大师,北大弑母案,以及一切我们不是当事人的事件中。当再次出现道德的“狂欢”,过失是否只是道德呢?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朱卫如宇
http://www.dxsbao.com/art/1568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